铁杵磨针
眉山城西十余里,有一座郁郁葱葱的小山,这就是有名的象耳山,山不高,绵延数十里,古木森森有虎豹。年轻的李白仗剑来到山中,目光百步摄人,据说连下山虎都有点怕他。
李太白在眉山象耳山读书,耐不住寂寞。他跟自己的惰性做斗争,却斗不过附近村镇美食美酒的诱惑,野店处处有,今天一只烧鸡,明天半只烤鹅,天天醉酒烂醉如泥,做梦都念叨他心爱的五斤鸡,他的战斗鸡。山中求学半年,连一本《诗经》都没有温习完。
李太白灰心丧气下山,寻思进眉山城吃苏牛肉,腰间晃荡着酒葫芦。路过一条小溪,他看见一位老妇在溪旁磨一根铁棒子。李白不解,问她在做啥,老妇说:我要磨一根绣花针。李白颇惊异,再问老妇,老妇不回答,只顾磨她手中的那根又长又粗的铁杵。
太阳下山了,众鸟归林了,白发苍苍的老妇还在磨啊磨。
李白蹲在那儿,他想:这不是愚公移山吗?在眉山,应该叫愚婆磨杵。
眉山就是不一样,这地方迟早要出大才,也许比成都的司马相如还大。李白顿悟了,返回山上的道观挑灯苦读,终于学有所成,读破万卷书。从此以后,眉山人常用这个故事勉励子孙发愤读书,是为“铁杵磨针”。据宋代《方舆胜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
卒业。”
宋代的眉州人颇能眺望诗仙李白。两宋三百余年,仅一个眉山县就出了909个进士,超过了成都。著名的孙氏书楼有唐、宋两个皇帝的题匾。南宋陆游崇拜苏东坡,骑驴到眉山拜谒苏家五亩园,闲逛九街十八巷,惊叹累日:“夜燃灯,诵读声琅琅相闻。”
家家户户夜燃灯,大街小巷读书声啊。今日眉山人,不妨细思量。
陆放翁激情赞美眉山:“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值得注意的是:眉山的读书风气自古而然,读书人并不翻山越岭去考进士,走仕途。古人云:“蜀人不好出仕。”苏东坡祖上五代没有一个做官的。
眉山这片沃土上,百姓的日子是比较滋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