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下了象耳山直奔眉山城,久违了,亲爱的兄弟姐妹们!十里路有五棵古榕树,树冠像遮阳挡雨的巨型伞,夏日里乘凉的、春日里歇脚的,沿途有千百人之多。道路两边麦浪翻滚稻浪千重,冬季水田绿油油望不到边,更有那早春油菜花一铺三十里,真真画图难足。
20世纪70年代,从眉山城到象耳山的途中,犹有五棵枝干峥嵘的古榕树。
8世纪20年代初,江油青年李太白再一次走进眉山城,下西街高喊苏文君,一时若干门窗次第开,许多笑脸儿迎出来。苏牛肉总是吃不够,文君酒呀天天有。三朋四友时时见,大杯小杯俱欢颜。江侠女士居然弄了一条大江团,大蒜清烧味道鲜,于是眉山有了各种各样的鲜烧馆。苏东坡诗云:“人间有味是清欢。”又云:“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
唐时李太白委实有点难,读书,练武,爬山,哪一样不艰难?在四川的二十年,是李白一生喷射的预演。强大者在更强中保持强度,攀登者在更高中保持高度。对李白来说,斗鸡、走狗、钻山洞也是一种人生修炼。云儿看李白,直取要害处。李白回到了朋友们当中,举止淡淡的,不似往日张扬,却道:“我从象耳山归来,已经是一条顶天立地的汉子。”
云儿笑问:“你顶天立地吗?”
后来,李白有名句:“手弄白日,顶摩青穹。”
中国古代诗人自由精神的喷发,李白喷到了最高点。李白的自由乃是层层阻力的产物,本书将对形形色色的阻力加以揭示。李白的所谓天马行空,独步江湖,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
李白在大唐,乃是异人中的异人。
山中读书归来,盘桓小城二十余天,李白将远行也。兄弟姐妹们在眉山西城墙上为他饯行,通宵喝酒闹不休。其间有个细节:苏文君笑呵呵抱来了他的五斤鸡,他一笑,摸摸红鸡冠而已。也许鸡想念李白,但李白已经不想念鸡了。当初鸡失踪他东找西问,现在鸡回来却与他无关了。李白对江侠等人说:是你们把我推出蜀地的。你们还用计,真真一片良苦用心啊!大鹏鸟一度沉溺,大鹏鸟又冲天而起。我会记住可爱的小城,岷江小城故事多啊。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苏文君双手抱着两个酒坛子,大呼:“喝酒喝酒!”
城墙痛饮文君酒何妨昏天黑地,秉烛夜游再走它十乡八里。此一别,山高水长。据安旗《李白年谱》,李白二十三岁再一次登上峨眉山。这表明李白对名山的强烈向往,神性诗意渗入他浑身的细胞。是的,首先是神性。韩作荣《天生我材:李白传》:“李白此次游成都后,又继续南游,在眉山象耳山曾作短暂停留。”
李白再拜令他顿悟的象耳山,在磨针溪旁看了一夜月亮。
唐时李太白写诗垄断了月亮,而三百多年后,苏东坡填词《水调歌头》垄断了中秋月亮。
诗人打马入小城,酒朋诗侣聚纷纷。却是兄弟登高日,“遍插茱萸少一人”。苏文君到很远的地方开什么订货会去了。别了,平原小城。李白乘舟顺江而下,过玻璃江之小山峡,留下七言佳作《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平羌江在眉州的青神段,称玻璃江。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眉山。犍为县有个清溪古镇,李白发舟于此。据说江侠登舟送过李白,又传李白在船上长揖俏云儿,泪洒玻璃江,民间几个版本有不同的说法。历代诗人中,关于李白的传说是最多的,这个有趣的历史现象说明什么呢?史学界有个词叫“接受史”。人们早已从三皇五帝接受下来。
司马光说过:“实录、正史未必皆可据,杂史、小说未必皆无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