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剑去国”
富家子李白二十几岁不成家,看来不打算在四川扎根。他成器了,父亲的手推他出去,叫他独自闯天下。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的春天他启程,有一名随从,被他命名为丹砂。他不是走出去的,是拿舟游出去的,次年春天才出夔门向荆门,视野忽然开阔,巴蜀的崇山峻岭被抛在身后。他写诗说:“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写得真好。他寄给眉山的朋友们。
李白的山水诗,得山水之势。这个“势”字有讲究,既是形状,是情景,又是气韵、气场。山和山不同,水与水有异,诗人能写出什么,要看他能感受什么。李白是侠气、酒气、文气与仙气混为一体的异人,童年又经历长途迁徙,陆路水路山路,横穿半个中国。他对广阔天地的特殊感受,我们是难以切入的。理性分析与诗性体验更是南辕北辙。
大诗人感受周遭,而我们感受他们的一些感受,仅此而已。
居四川二十年,李白对蜀中山水的切肤体验是决定性的,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山林气。
今日之少年儿童,对自然万物的感受力大幅下降,少年失掉大自然,又年复一年驮着压弯脊梁的大书包,埋头苦学……本应该天真烂漫的孩子,眼下如何能够天真烂漫?天性不能释放,小小年纪如何扛得住?
补救办法是有的。做父母、做爷爷奶奶、做外公外婆的,一定要想方设法把小孩子带到乡野去,闻泥土的味道,玩虫鱼,戏草木,听天籁,走夜路,跌跟斗,扑蝴蝶,摸一摸夜色稠,呆望永远神秘的星空,极目广阔的地平线,领悟难以言说的四季循环……
让自然点点滴滴浸入心灵,以抗衡或消解大书包、互联网、水泥森林的三大围困。
是的!点点滴滴。滴水可以穿石。三大围困并不是无懈可击。水泥沥青不可能硬化每一块土地。水泥笼子有一种难以察觉的圈闭功能,它伙同大书包、互联网,铺下生长抑郁的阴暗土壤。电脑前坐着活,拇指取代四肢,拒户外于千里之外,这是违反生命本质的,是圈闭身心,是倒退,是华夏生活史上的大笑话。瘾头人空心人,命中注定归于“无其人”。
“生命的阴暗麇集。”(海德格尔)
“湿漉漉的枝条上的黑色花瓣。”(庞德《地铁车站》)
而原野是敞开的,田园是发散的,禾苗是向上的,阳光月光星光是有质感的。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野花啼鸟亦欣然。”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花树却碍眼,白云动青天。
晨喧鸟兴奋,午倦雀知眠。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广袤而亲切的原野是一切抑郁的克星。人,不能活向无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