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页

江城
彼得·海斯勒

上海译文

1.《1寻路中国》姐妹篇,纪实中国三部曲序曲,是何伟“寻路中国”的起点,也是他的首部长篇作品。《寻路中国》去年获得新浪2011年度十大好书*一名、深圳读书月2011年十大好书*一名等多种奖项,累计印量超过10万册。 2.本书在美国畅销超过十年,是美国人了解中国的首先选择的图书,有美国大学指定《江城》作为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必读书目。 3. 何伟将其思想用细腻、幽默、独特的笔触呈现出来,使作品同时兼具深刻和易读两个特点,是不可多得的旅行、纪实文学的精品。 4.本书获Kiriyama环太平洋图书奖。 5.《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纽约客》、《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国家地理》、《华盛顿邮报》多家外媒联合推荐。

编辑推荐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简介

中国人的道别从来没让人自在过—没有拥抱、寥寥数语、强忍眼泪。

金句

没有什么改变。当你弄明白所有事情都还跟原来一模一样的时候,既会觉得心满意足,也会觉得灰心丧气。

寒冷就好似饥饿,让其他一切都显得无足轻重。

这样的情形有如凝视一张不带任何表情的空洞笑脸,却突然间发现一生的忧伤其实都凝聚在了嘴角边。

查看目录共20章

加入书架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