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新书速递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用一生和你告别,你用一生和我说路上小心
史铁生
父母是子女最坚实的倚靠。他们盼你长大,又怕你长大;希望你能乘风破浪,又担心你被风吹雨打。长大后才慢慢明白,所谓的长大成人,其实就是你一天比一天接近天空,父母一寸又一寸地归于土地。来日并不方长,别等,别让“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永恒的遗憾。 这本书收录了史铁生、丰子恺、萧红等近20位文学大家写给亲人的经典散文,饱含了他们最深沉的爱与愧疚、温馨与离别、感恩与遗憾。
“杠”出美丽新世界:哲学与社会正义的对话
阿里亚娜·沙维希
这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用坚不可摧的逻辑思维获得与人争辩的胜利之书,更是一本融合了伦理学、社会认识论和语言哲学等多学科思维的哲学小书。作者认为,21世纪一些最显著的文化差异其实都植根于哲学的细分支之中。本书思辨论点的核心,揭示了打破僵局的论据,陈述了严格的定义,分析了观点之间的本质区别,让读者学会如何捍卫自己的立场。在这个纷争不断加剧的世界,我们需要对争议声音的根源有所了解——这有助于我们走向社会正义,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总有好事发生
李筱懿
这是一本李筱懿回复读者来信的书信集。38封来信,道出38个生活的具体困惑。 作者结合亲身经历,集合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观点,用婉婉道来又一针见血的方式,帮助读者厘清思路、找到人生困局的卡点,为广大读者提供既有情绪共鸣,又易于实践的理性建议——关于自我、职业、金钱、亲情、亲子、婚姻方面的参考答案。 书中有十几岁青春期少女的来信,诉说成长的困惑;有20+女性的来信,诉说与社会的磨合;有30+女性的来信,诉说职场和婚恋的选择;有40+女性的来信,诉说中年危机和家庭的困局;有50+女性的来信,诉说衰老和社交的苦恼……覆盖当代女性关注的自我成长、情感、职场、金钱、家庭等议题。 这本书分享的是一种信念感,不是攥紧拳头非要怎样的蛮劲,而是摊开手掌相信各种可能的宽广。 允许自己阶段性枯萎,因为我们正在滋养一个全新的自己。
我是一座岛
塔姆辛·卡利达斯
厌倦了伦敦的都市生活后,塔姆辛·卡利达斯和她的丈夫放弃了原本蒸蒸日上的工作,搬到了800多公里外的苏格兰赫布里底群岛上的偏远岛屿。 田园诗般的生活终于成真,他们自己种田、养畜、修缮房屋,但真实世界的残酷很快便击碎了梦境。
飞行家(电影刺杀小说家原著小说)
双雪涛
《飞行家》共收录了双雪涛的九篇短篇小说。 缘起——为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故乡人留下虚构的记录; 沉淀——将历史与人性的复杂张力编织进故事的纹理里; 扎根——让爱、梦想、尊严和自由在卑微和绝境里重生。 故事发生的地点大多是没落的北方城市。艳粉街、影子湖、光明堂、红旗广场、春风歌舞厅、红星台球社……这里布满破败的街道、废弃的工厂,流窜着形形色色的人。 故事里的角色大多是被遗忘的边缘群体。久藏、小橘子、疯子廖澄湖、“少年犯”柳丁、姑鸟儿、驯养师阮灵、“疯马”马峰、“飞行家”李明奇……他们是被历史的大潮拍在岸边的鱼。 在《飞行家》里,就是由这样一群人,在这样一些地方,让凡人的热血、尊严和自由绽放出火光。
世界不是平的:地理与人类的命运
哈尔姆·德·布莱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的流动性、互联性和一体化程度都大大加强,一种观点变得愈发流行:不同地区的人们会变得越来越平等。然而,本书意在论证,不同人群生长在不同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中,这些环境塑造了不同的个体和群体;世界仍然崎岖不平,数十亿人的命运仍因地域而截然不同。 作者采纳了全球核心-全球边缘的地域划分框架,将全球人口分成国际化人口、本土化人口以及流向全球化人口三类。通过语言、宗教、健康状况、两性权利、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等方面的对比,本书说明了,地理位置在全球化时代仍然极大地制约了人们的发展,影响了不同地区人们的命运。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些意在弥合分歧、让世界变得更平等的建议。
海权论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
本书是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理论的奠基之作。马汉一生致力于海军战略理论研究和著述,并拥有丰富的海上作战经验。他在这本书里主张应该拥有并运用优势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确立对海洋的控制权力和实现国家战略目的;通过讲述欧洲和美洲的海上战争史,揭示海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当今世界,争得国家海权、保卫国家海权、保护国家海洋权益的观念已被广大的海洋国家所认同。海权观念即将经历新的世纪的检验。为了保卫我国辽阔的海疆,维护神圣的主权,我们必须加强海权观念,确保国家海权不受侵犯。
涅朵奇卡
陀思妥耶夫斯基
《涅朵奇卡》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唯一一部女性成长小说,也是他创作生涯中蕞重要的转型之作。创作于被捕前夕,因流放而中断创作,却在仅存的三段故事中,浓缩了陀翁全部的文学潜质:心理现实主义的开端、“受苦灵魂”的首次亮相、复调叙事的雏形。 小说讲述了少女涅朵奇卡的成长历程。她自幼困于病态家庭:继父沉溺自欺与妄想,将一切不幸归咎他人;母亲在无望的困境中渐渐消逝。爱与压迫交织,真相与谎言难辨,一个幼小的心灵陷入撕裂与病态依恋。继父去世后,她被收养进入上流社会,得到物质,却迎来更深的孤独与虚伪。 然而,伤痛与束缚并未将她摧毁,反而在她内心孕育了反思与抗争的力量。涅朵奇卡拒绝沦为“男性世界的受害者”,以惊人的意志追寻真相,蕞终走向独立与觉醒。 这是陀翁笔下第一个真正独立的女性,也是属于所有读者的共鸣之声:出身无法选择,创伤无法抹去,但命运从不由它决定。唯有觉醒,人生才真正开始。
拉贝日记(修订版)
约翰·拉贝
本书是约翰·拉贝在战争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写成并亲自整理而成的单行本,但它却一直躺在拉贝儿子住的阁楼里几十年,直到60年后的1997年才公布于世。它的出版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被公认为是近年来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它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定其可信度。它是对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的血泪控诉,是对日本帝国主义所犯罪行的有力证词。《拉贝日记》全六卷本档案的面世,确证了许多碍于当年信息条件未能明确的人名、地名及历史事件。以此为据,本次再版对单行本原译文进行了修订与完善。
刘备传
李书飞
他出身寒微,以织席贩履为生;他一生败多胜少,四十八岁仍一事无成;他无袁绍的显赫家世,也无曹操的诡智奇谋,更无吕布的绝世武艺。但正是这样一个“输在起跑线”的人,却用半生颠沛流离,写就了草根逆袭的传奇。 本书以史料为蓝本,细致还原刘备的真实人生:从织席贩履的市井少年到白手起家的乱世枭雄,从桃园结义的赤诚肝胆到三顾茅庐的求贤若渴,从寄人篱下的隐忍蛰伏到称帝建立蜀汉的逆风翻盘。翻开这本书,一览刘备以义气揽英才,于乱世中书写帝王传奇的沉浮一生;感受东汉末年风云际会、群雄并起下草根逆袭的“韧性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