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新书速递
首页
我的书架
成大事者慢半拍(独家首发)
南朝
琅琊王氏将自己的成功秘诀总结为:说话做事,慢人半拍。这似乎有违常识,因为我们总说要先下手为强,但琅琊王氏却用传承千年的智慧和血的教训告诉我们:成大事者,慢半拍。 本书的主角、“王与马共天下”的缔造者王导,他就是个慢性子。面对司马家、颍川庾氏等豪门的挑战,他总是让那些喜欢先下手为强的人去试错,再从他们的失败中吸取教训,降低自己的试错成本。 最终,他靠着这种“慢半拍”的智慧战胜了同时代所有人,使琅琊王氏成为压倒皇权,在幕后操控天下的门阀世家。 成小事,逐小利,或许要先下手为强;但成大事,创百年基业,不妨慢人半拍。
享乐与虚无(独家首发)
斯拉沃热·齐泽克
在本书中,齐泽克详细考察了后疫情时代,人们如何从灾难、对抗、混乱中获得享乐而丧失革命性的欲望。他从互联网公地的私有化,写到特朗普的虚伪与淫荡,从《索拉里斯星》的本我机器写到《小丑》的积极虚无主义;他通过现象级爆剧《使女的故事》和《鱿鱼游戏》,深刻洞悉对厌女和资本主义的批判的背后,其实是更隐晦的对虐女和资本获利的享乐。当权威陷入自我解构的泥潭,政治运动彻底沦为一种狂欢,人们通过将自己变为大他者的享乐工具而持续自我异化,为了彻底的性自由而将“永久的伴侣关系”诋毁为暴政,似乎一切都在走向末日与毁灭时,齐泽克认为“我们必须苟活下去,直至一命归西”,而存活的姿态则是:抱着一种激烈而冷漠的求生精神,这就是无数普通人所采取的立场。
日有所思:打破思考僵局的种子(独家首发)
亚当·格兰特
在这个人人都在表达的时代,“思考”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能力。我们习惯于快速判断,却忽略了思考背后的盲点;我们追求效率,却忘了深度;我们沉浸于“观点”,却放弃了“思维”。 众所周知,亚当·格兰特思考了很多关于“思考”的问题。如何思考,为什么思考,我们是否在批判性地思考,他启发了数百万人思考和再思考。新作虽然采用了新的写作方式,但形式依旧非常“格兰特”。 他在书中分享了许多洞见——有关我们如何拥有更自在的人生状态,有关我们如何理解人际关系中的索取与付出,有关我们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更好的领导者,有关如何更睿智地对待工作,有关如何让自己变得更有创见并能对不同的观点求同存异。 书不在厚薄,观点不在长短。一页一则小观点,简练但掷地有声。
巨翅老人
加西亚·马尔克斯
23篇暗黑生猛的现代奇幻新经典: 鸡笼天使×溺亡巨人×卑微神灵×驭人恶鬼×凶宅恶魔×吃人地精…… 加西亚·马尔克斯《巨翅老人》:被关进鸡笼的老天使,沦为人类赚钱的工具。 J. G. 巴拉德《溺亡的巨人》:海边惊现巨人尸体,竟遭全城人肢解。 保罗·鲍尔斯《圆形山谷》:被幽灵附身的她,终于下了“悬崖杀夫”的狠手。 阿莫斯·图图奥拉《我的鬼丛林历险记》:男孩误入恶鬼世界,变身牛马难返人间。 杰克·万斯《拦路人利亚纳》:无恶不作的强盗陷入爱河,在杀猪盘里丧命。 …… 把神灵拽入地狱,用尸体装点城市,将人类扒皮抽骨,随恶魔戏耍人间!
良渚:撞击与熔合的文明结晶
李新伟
良渚文化(约距今5300~4300年)是中国最重要的史前文化之一,率先完成早期国家构建,成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重要实证。 本书综述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下,讲述了良渚文化的形成、发展和衰落,强调了其榜样作用。 书中提出,前良渚时代各地区的灿烂发展和相互撞击,激发出新的政治理想,良渚文化取得的成就,是熔合此前发展成果的结晶;良渚文化虽然在距今4300年前后衰落,但并未以反面教材的形象黯然退场,而是对此后孕育夏王朝的各地区社会发展和激荡整合产生了深刻影响。 书中有对良渚文化精彩发现的全面介绍,对良渚图像资料的新鲜解读,也有对良渚早期国家构建方式的深入思考。 本书可以加深一般读者对良渚文化的切实了解,也有助于考古、历史及相关学科研究者开展进一步学术探讨。
巨变时代(全2册)
肯·福莱特
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时代巨变与命运的小说,更是一个关于家庭、信念与爱的故事。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正悄然改写世界的格局。机器取代手工,工厂吞噬村庄,战火蔓延欧洲。技术在狂奔,信仰被撕裂,旧制度轰然崩塌,新时代尚未到来。在这样的时代巨变中,一位坚韧的纺织女工、一位同情工人的小工坊主、一位在夹缝中求生的布商——他们来自社会底层,却挣扎、抗争、相爱、背叛,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寻找价值与尊严。他们没能改变历史,却以与命运抗争之力,共同谱写出一部属于凡人的史诗。肯·福莱特以其一贯的深邃笔力,勾勒出社会转型的痛苦与希望,讲述在风暴中心挣扎的普通人如何成为命运的主宰者。
艺术哲学
丹纳
《艺术哲学》是法国知名文艺理论家、历史学家丹纳的扛鼎之作,也是写给大众的艺术入门书。该书横跨艺术、地理、历史、哲学等领域,为读者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美学盛宴。 作者从种族、环境、时代三个角度出发,以渊博的学识、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解构雕塑、绘画、建筑、音乐、文学五大艺术门类,并对艺术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他强调艺术创作并非孤立的精神产物,而是深植于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文化现象。 本书结构清晰,内容深入浅出,实例丰富且论证充满生机,赋予了内容思辨深度与深层的审美意蕴。而傅雷的译本更是让这部作品在中国广受欢迎。
江南古城的温润岁月
梁天许
本书是一部以江南山水人文为经纬的散文集,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古城临海的风物长卷。全书共四十三篇随笔,从巾子山的夜色、北固山的守望,到灵湖的水鸟、竹海的幽深;从城墙根的旧事、老街老人的皱纹,到橘乡四季的烟火、荒村风物的叹息,作者将自然景致与人文记忆编织成一曲江南慢调。书中既有云峰苍松的巍然风骨,亦有病房盆花的微小温情;既写海潮红杉的壮阔,也记蛙鸣风铃的细碎,在山水草木间浸润着对故土的眷恋。作者以“在地者”视角深描江南秘境,带领读者穿行于未被过度书写的风土褶皱,在城市化进程中守护着传统生活美学的温度。那些被岁月包浆的老地名、老风物,在作者笔下既是对消逝的挽歌,更是对永恒的礼赞。
一切愁云消散
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
【小说版《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为自己而活,什么时候都不晚。】 一位暮年女性,一生优雅温柔、顺从听话。 在丈夫死后,子女们擅自安排起了她的寡居生活。 然而,她却毅然断绝与子女的往来,在偏远的地方租了房子自己生活。 她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候的理想,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彻彻底底的自由。
绿皮火车:一直在路上
周云蓬
游唱诗人、民谣歌手周云蓬的随笔集《绿皮火车:一直在路上》新版重磅回归,新增自序及数篇新作,重现一代人的精神漫游史。 书写自己十七岁坐着绿皮火车出发后,三十年在游唱的路上所抵达的地方,所交往的朋友,所历经的人世沧桑和中国新民谣的生长,所收获的独特人生,还有所失去的人与事。如今知天命之年已至,世事飞速变化,不变的只有时光依然如绿皮火车一般不停开下去。 《绿皮火车:一直在路上》保留在人生旷野自我放逐和自我疗愈的洒脱自由之外,增加了对人生况味的咂摸和人生态度的旷达。 不变的是作者温暖和满怀希望的本心,正如他自己所说:“期待更好的人到来,期待更美的人到来。期待我们往昔的灵魂附体,重新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