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书单:文字记忆中的故乡
首页
我的书架
湘行散记
沈从文
《湘行散记》是作者在 1934 年年初回湘西探望母亲时,将湘西沿途风景、人物及途中发生的故事写成的一本散文游记,向读者展开了一幅湘西的山水长卷。1956 年 12 月,作者再一次回家乡凤凰,又写了新湘行记——张八寨二十分钟。故乡的山、水、人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及对故土的依恋与悲悯。
春华秋实经典书系故乡
鲁迅
本书选取了呐喊、彷徨、朝花夕拾中的经典篇章,适合中小学生阅读。为了青少年阅读更加方便,领悟更加深刻,我们在每篇文章前加了一段导读,或介绍作品的发表背景,或介绍作品的主要内容,或分析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这使文章的可读性大大加强。希望故乡能够丰富青少年的内心,成为青少年朋友学习课本知识外的好伙伴。
我不可告人的乡愁
林俊頴
台湾文学金典奖、金鼎奖得主林俊頴“念给祖母听”的小说。在房地产公司厮杀多年的雄性工蚁,为寻求新生而逃离职场,开始为死者书写生前事,逐渐与百年前毛断(Modern)阿姑和少年陈嘉哉的恋爱,及其家族的、甚至整个斗镇的沧桑传奇交织在一起,逐渐揭开东螺溪边空宅的秘密故事……让毛断阿姑和少年陈嘉哉再恋爱一次,让斗镇再活一次。当代的职场生活与古早的斗镇传奇,宛如两条河流各自向前流去,交汇于终章《我不可告人的乡愁》,现代汉语与从闽南语方言中找回来的文字,琴瑟和鸣,两相依存,完美结合,如作家所愿,“带着阅读的人的心灵飞翔”。本书曾于2013年出版简体版,此次再版为“注解版”,作者对斗镇部分的方言作了一些注解,读者可以更容易的感受到闽南语方言的古雅可爱。
世间的陀螺:写给亲人、故乡和远去的旧时光
韩浩月
知名作家韩浩月呕心沥血之作,文字简洁有力,情感隐忍克制,于无声的文字下面隐藏着巨大的情感力量。以承担痛苦的勇气,以真实的笔触,为亲人与故乡立传;以朴素、坦诚的情感,讲述一代人的命运和乡村愁绪。 感情真挚,又有反思力度。既有作者和亲人们感人至深的人生经历和悲欢离合,又对亲人和故乡有一定的反思和剖析,引人对世事和人生产生各种思考。不少篇目具有经典品质,能够引发读者共鸣。本书文笔流畅,细节生动,文字简洁有力,情感隐忍克制,于无声的文字下面隐藏着巨大的情感力量。作为从小城市到大城市谋生的青年,能够激起不少同龄人的共鸣,亦能记录时代变迁和这一代人的心灵成长。作者以最真实的笔触为亲人与故乡立传,以最朴素、最坦诚的情感,讲述一代人的命运、悲欢离合与乡村愁绪。作者以坦诚和勇敢扣问内心与故乡的呕心沥血之作。作为远离故乡二十年之久的游子,韩浩月以至真至诚,直面一生所爱,深沉回忆、反思并追问时间深处的亲人与故乡。
故乡
余松
一幅中国乡村社会的《清明上河图》阎连科、于建嵘、杨早、邱华栋、刘苏里强烈荐读!“他们在那一小块土地上生存、繁衍、死亡
童年往事
罗迪·道伊尔
1968年的爱尔兰小镇,10岁的帕特里克·克拉克正在经历着成长的阵痛,父母关系的破裂让他不得不提前面对成人世界的残酷无情。小说碎片化的叙事方式犹如主人公天马行空的思绪,而爱尔兰式的幽默则与孩童的天真无邪相映成趣。帕特里克也曾拥有幸福的童年,但那些无法无天、嬉笑打闹的时光随着父母矛盾的激化开始褪去色彩。他害怕、神经敏感、无法入睡、抽烟、逃学、被昔日好友孤立……可无论他多么努力想要弄明白为什么可爱的妈妈和有趣的爸爸不再相爱了,他所得到的答案却只是玻璃窗外爸爸离去的背影。《童年往事》的色调是明亮而忧伤的,那些沉淀在心底的困惑,那些融化于黑夜的泪水,那些有关成长、婚姻、家庭的恒久思索,有如北国漫天飞舞的雪花,飘进我们每个人的童年记忆。"
一碗面里的乡愁
赵瑜
作者打捞自己的面食记忆,记录制作空心挂面的传统匠人的日常生活,深情凝望与面食有关的人生与精神世界,还原中原人的一段历史和记忆,既富有人文底蕴,又有向传统文化寻根的意味。
从故乡出发,从世界回来(雅活书系)
陈统奎
本书是一部讲述当代青年离开大城市、返乡创业并取得显著成绩的纪实文学作品。在多数人蜂拥至大城市的时候,作为一个名校大学生,他却对故乡心存眷恋,试图以自己的力量,改造故乡,并通过创业带动故乡经济发展,最终使故乡有了崭新的面貌。
带着故乡去流浪
林东林
《带着故乡去流浪》是作家林东林的一部全新散文集,讲述了作家对故乡的感官记忆。每个人都在远离故乡,或在空间里,或在时间上,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异乡人。但是,故乡烙在我们身上的感官记忆却永不消散。我们永远忘不了儿时的饮食记忆,摆脱不掉骨子里的故乡身份,尽管我们一生都在与故乡为敌。作家以文学的方式重新认识故乡、书写故乡、回归故乡,提出了异乡和故乡的和解之道。
归故乡
武歆
长篇小说《归故乡》以中国“80后”女青年钟叶与她新婚丈夫、法国青年艾瑞克回祖籍赣南为祖父钟谭林扫墓祭奠、参加“钟氏宗祠”开祠以及“钟氏族谱”修谱为线索,以钟叶祖父钟谭林的11封家书为另一条线索,在两条线索穿插进行中,展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南革命者惊天动地、为了理想信念勇于牺牲的故事,以及当下赣南浓郁的民俗风情。作品表现了中、法两国青年对中国革命的不同理解、思考;艾瑞克的叔叔兼“精神教父”、前东德共产党人波尔对中国革命者精神世界的认识、理解、敬佩、仰慕,同时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惨痛教训的思考。小说还通过其他人物的视角,展现当下中国不同阶层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