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责任:科技时代的思辨
首页
我的书架
浪漫的基因 : 从700万年前到22世纪,一部“我们从 何处来,将往何处去”的流浪故事
埃弗莉娜·埃耶尔
自从我们不仅能够使现代人的DNA“说话”,而且能够使遥远祖先的DNA“说话”以来,基因一直是一台迷人的“时间机器”。 通过分享实验室的新近成果及田野调查的经历,遗传人类学家埃弗莉娜·埃耶尔还原了一个似乎永远无法被解读的故事:人类的冒险。或者说,一个在700万年前才与黑猩猩分离的物种,是如何能够“征服”地球的。在这幅伟大的演化画卷中,我们将与已灭绝的智人表亲并肩而行。我们将追随布哈拉的犹太人、成吉思汗的军队或路易十四派往新法兰西居住的近千名“国王的女儿”及许多魁北克人祖先的脚步,探寻人类的迁移与融合。我们还将与来自非洲的奴隶一起登船,正如基因测试显示的那样。本书试图重塑一部史诗。这部史诗揭示了人类今天的差异,并将塑造我们的未来。这是一部非凡的集体历史,而我们,都是它的传承人。
人工智能传播伦理与治理
杨旦修
本书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聚焦人工智能传播伦理与治理领域,将生态治理意识与责任关怀注入人工智能传播技术应用场域,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中存在的数据伦理和算法伦理风险的深入分析,为人工智能传播伦理风险治理提供新的路径参考,从而推动智能技术与信息传播的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助力构建多元协同、互惠共生的人机合智的传播伦理生态。
机器问题:从批判视角看人工智能、机器人与伦理学
戴维·J.贡克尔
本书考察了各种解答机器问题的可能方案,对“技术作为人所使用的工具”这种传统道德认知提出了根本挑战,但对于机器到底“能”还是“不能”被纳入道德共同体,最终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这种审慎既是出于对康德意义上“批判哲学”的赞同,更是基于机器问题自身的内在要求,即道德共同体恰恰是通过对机器的排斥才得以建立。
黑镜与秩序:数智化风险社会下的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
刘志毅
本书从现代科技伦理的隐喻“黑镜”出发,系统而深入地剖析全球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发展的理论根源、人工智能落地应用场景中的伦理问题以及全球视野下的人工智能治理问题。书中既包括对传统西方伦理学的形而上学的研究,也包括人工智能有关实践案例和国际政策的解读。 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对人工智能伦理和治理问题进行学术性梳理,而更在于寻求解决真实世界中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问题的路径,是一部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非常有意义的专著。 本书不仅讨论技术伦理涉及的伦理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社会学等人文科学思想,还涉及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以及医学等自然科学框架,利用跨学科思维深入探讨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形成伦理共识和建立智能社会治理规则,以期帮助智能经济参与者、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开发领域的专业人员以及公共管理决策者获得全面和独特的科技洞察。同时,本书也是关注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问题的读者适宜的科技人文读物。
生命科学领域前沿伦理问题及治理
黄小茹
当前,许多新兴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带来了涉及生命健康安全、隐私保护、社会关系、生态安全、资源分配、国家安全等诸多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一些存在伦理问题的研究和应用引起国内外学界和社会的强烈关注,既有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面临巨大挑战。本书主要选取发达国家干细胞、基因编辑、神经技术、转基因、医用植入物、合成生物学等领域新兴科技研究与应用的典型案例,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生命科学领域前沿伦理问题及治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在这些案例中总结出的诸多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科技伦理建设足为镜鉴。
城市之困:未来城市生活的变革与创新
爱德华·格莱泽
本书以疫情对城市的冲击和影响为主题,通过剖析当下城市所面临的种种危机,重新定义了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书中的两位作者,一位是城市规划专家——芝加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另一位是公共卫生专家——哈佛大学应用经济学教授大卫·卡特勒,两位专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共同发声,详细解读了城市既是一个容易传播病毒,产生各类犯罪的魔鬼摇篮,又是人类创造力、财富和文明本身不可或缺的必要引擎。当疫情来临时,城市变得寂静,线下社交也被迫停止。人们选择通过线上办公或远程交流等方式推进工作和生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选择摆脱城市的束缚。两位作者认为,城市失败的浪潮将是灾难性的,城市生活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城市提供了独特的亲密性和启发力,但伟大的城市需要英明的管理者以及健全、完善的法规体系。当前的危机已经暴露出城市在治理方面存在着可怕的缺陷,未来的发展何去何从,我们是否又将迎来后城市时代?本书文字生动,不但帮助我们了解城市发展的历史,还提出了很多可行的政策,堪称是城市规划的教科书。两位作者也在本书中揭露了美国在医疗和教育领域存在的一系列不平等的现象。
数据的边界:隐私与个人数据保护
玛农·奥斯特芬
大数据引发的问题集中在个人隐私和数据保护领域,但大数据应用和算法决策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同样涉及个人自治、非歧视以及言论自由等基本权利。作者从实践例证出发,建立了大数据的三阶段流程(获取阶段—分析阶段—应用阶段),检讨了《欧洲人权公约》和《欧盟基本权利宪章》中有关隐私和数据保护基本权利在大数据环境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同时引介了欧洲人权法院和欧盟法院在判例法中对相关概念的进一步阐释与拓展,对《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的全面分析则呈现了欧盟数据保护法的最新进展以及在大数据环境下的缺陷与规范困境,在比较了修改数据保护法、借鉴其他部门法以及专门立法等不同解决方案各自的利弊之后,最终提出应对大数据问题必须采用整合不同解决方案的建议。作者力图打破部门法的门户之见,提倡在对抗大数据带来的负面影响时,不应固守隐私和数据保护法的既有范式,只有从更宏观的视角出发,采纳综合性方法,才能为个人权利和自由提供大数据时代所需的保护。本书对于深入理解大数据带来的现实问题、全面了解欧盟隐私和数据保护法律框架的价值基础和规范结构、客观评价其潜力与局限性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为对抗大数据的法律方案提供了新的选择。
安全简史:从隐私保护到量子密码
杨义先,钮心忻
近期,许多恶性网络安全事件震惊全球,因此,丰富信息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就显得迫在眉睫。本书以优美、风趣的文字,对网络空间安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科普;把高深的安全理论和技术,演绎得生动、活泼,以至于普通大众都能在笑声中,毫无障碍地阅读全书。
技术陷阱:从工业革命到AI时代,技术创新下的资本、劳动与权力
卡尔·贝内迪克特·弗雷
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都会给社会的主要工作形态带来深刻的影响。本书系统而全面地回顾了近几百年技术进步的历史,以及它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和政治权力分配。 本书作者将带领读者们遍览各个时代技术进步对人们工作形态的影响,揭示不同时代“打工人”的处境,并最终将目光转向未来,试图分析当前的AI革命将对我们的工作造成何种影响,以及我们该如何做出应对。作者力图说明,技术进步对收入造成何种影响,将决定人们对它的态度。 工业革命是历史上的重大时刻,但当时几乎没有人意识到它的巨大后果。正如本书所表明的那样,工业革命从长远来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和繁荣,但机械化的直接后果对大量人口来说是毁灭性的。中等收入岗位减少,工资停滞不前,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利润激增,经济不平等加剧。 本书作者卡尔·贝内迪克特·弗雷证明,这些趋势大体上反映了我们现在这个始于计算机革命的自动化时代的趋势。正如工业革命最终为社会带来非同寻常的利益一样,人工智能系统也有潜力做到这一点。 《技术陷阱》表明,在眼下这场新的技术革命中,过去的教训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面对现在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