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唐代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写道:“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处暑时节,昼夜温差增大,是农作物成熟的关键时期,南方正处于中稻的大忙时节,北方林果和农作物需要加紧采摘,抢抓农时。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我们顺着节气美学的藤蔓,整理了这份美育书单,带你在书香中走进云淡风轻的秋天。
处暑 | 风物美学
清秋将至,残暑渐消
处暑的出现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密切相关。元朝吴澄编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期至此而止矣。”处暑即“出暑”,夏日的炎热逐渐散去,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时天地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穆之气;老鹰则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农作物开始成熟,开启五谷丰登的秋收。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借文字抒发内心的无限感慨。秋季是丰收的季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春日的播种在秋日结下累累硕果。稻穗低垂,瓜果飘香,让我们在书页翻动间,拾取岁月好“丰”光。
风趣诙谐的人生回忆,豁达轻盈的生活哲学。
作者谢谦为四川大学教授,性情率真,不拘小节,笔名“谢不谦”。他评价自己“感性又任性,甚至匪性,不喜欢也不擅长理论思维”,其文字平易近人,没有乏味的说理,而是在日常事物的书写中独抒性灵,表达对人生与社会的所感所悟。

全书分为“太太学堂”“都市田园”“故乡云雨”“校园故事”四部分,或记录田园里种菜种瓜闲暇时光,或回忆青春时的插队轶事,或在诙谐调侃中体现伉俪情深,作者永远以乐观豁达的眼光看待万物得失,风趣温暖,治愈人心。
闲花草
陈滞冬
马上阅读
沿着花草背后的审美意象,窥探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
中国当代画家、书法家、艺术史学者陈滞冬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与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他融艺术、文学与历史于一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中国传统花卉背后的独特意象,并将自己对花草的理解在绘画中融会贯通,别有韵味。

书中收录了陈滞冬对十种中国经典传统花卉的书画作品与意象赏析。早春玉兰、芭蕉夜雨、腊月梅花……“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作者的详尽解读涵盖植物学常识、传统意象与历史典故,带领我们感悟花草之美,与自然展开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谈。
处暑 | 躬行实践
秋高气爽,好景正长
人们在处暑时节有吃鸭子、煎药茶的习俗。“处暑送鸭,无病各家”,此时的鸭肉最为肥美营养,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煎药茶、饮苦茶可以清热、除肺热,去除夏季还未消散的火气。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秋季大量蔬果开始收获,应季美食一应登上餐桌。不同于肉类的厚重,瓜果时蔬自有一份清爽:秋梨的清脆甘甜、葡萄的水灵剔透、龙眼的莹润甜美……当季的清新滋味中蕴藏着老祖宗的饮食智慧,万物有时,让我们跟随传统的节令习俗,开启与天地同频的生活实践吧。
一本清香的蔬果小传,感受中华美食“应季”的精髓。
“宁可拼一副菜园肚皮,不可有一副酒肉面孔。”这本自带蔬果清香的册子为六十六种蔬果立传,从古诗里的食物轶事、历史传播途径,到食物的药理性、日常烹饪指南,从古到今,从内到外,蔬果的甘洌仿佛萦绕舌尖。

不同于肉的香浓,蔬果更多表现出一种云淡风轻的滋味。书中记录了每种蔬果的盛产月份,时至处暑,杨桃清热生津、木瓜调理脾胃、香菇降压降脂,只有蔬果能够表现出季节的节奏感,“应季”才更贴近生命和自然。
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深刻剖析中国文化的重磅力作。
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的重磅力作,深刻剖析中国文化的底层性格。他立足当下现实,层层剥开历史与文学的谜团,通过宏观的历史观察与微观的文本解读,揭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内在矛盾。

回溯历史是感悟文化变迁的最好方式。作者从中国历史的文化特质、文以载道、文学即人学、文明的尺度四个章节对中国文化与国民性格进行辩证、犀利地剖析。正史与野史的探讨、世界与中国的差异、百年文化的发展……文学和文化有它们自己的“性情”,而我们在代代传承中让它们得以历久弥新。
处暑 | 修心养性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过后,气候逐渐由湿热转为温燥,但湿邪仍有余留。少吃冷饮、水果等寒凉生湿的食物,应多食百合、莲藕、银耳等食物可养津益胃,山楂、柚子等酸性食物则能收敛肺气。

此时进入秋凉时期,人体进入休整的阶段,“秋乏”现象难免,应早睡早起,保证睡眠时间以调畅肺气。自古以来,人们便有处暑出门迎秋的习俗,秋高气爽,呼吸户外的新鲜空气,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调节情绪、缓解“秋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古人似乎总在诗词中体现悲秋之意,但秋日有它独一无二的绚烂与丰盈。借这澄明的时节,让我们一同在书籍的墨香中养心见性,悟得从容。
书写的生活意趣,体会四季交替中的幸福。
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他的文章没有苦心经营的结构与深奥的主题,而是平淡质朴,娓娓道来。书中精选汪曾祺的35篇散文,以生动自然的笔触,书写平凡烟火气中不凡的人情温暖。淡淡秋光下,海棠自开自落,梧桐叶落知秋,一派安逸温柔的景象。

“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书中同样收录了汪曾祺对西南联大时光的回忆,字里行间极少见苦难的笔调,反而处处洋溢着轻松愉悦的生活意趣。阅读汪曾祺的文字,仿佛时间也流淌得更加缓慢,将一切疲惫与悲伤化作过往云烟,享受松弛丰盈的三餐四季。
从哲学的角度抓住生活困境的本质,真正享受清醒的自由人生。
一本给当代青年答疑解惑的“人生之书”。作者徐英瑾为复旦大学哲学教授,他从当下年轻人的生活困境出发,从哲学的角度给出全新的思考和解答。如何破解容貌焦虑?如何走出“别人家孩子”的阴霾?为什么有“厌蠢证”?你将在书中获得“想通了”的恍然大悟之感。

在这本简明易读的哲学随笔中,我们能在作者的带领下快速抓住问题的核心。哲学并非高高在上、脱离现实,而是生活实践的高度凝结。停止在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看到事物的根本逻辑,才能走出自我迷茫,开启真正的自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