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世界科幻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之一的雨果奖在西雅图揭晓。雨果奖是为纪念“科幻杂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所颁发的奖项,是科幻文学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之一,被誉为“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

近年来,中国作家在雨果奖中频频斩获佳绩,展现出中国科幻文学的蓬勃活力,如今正以更自信的姿态融入全球科幻话语体系。从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成为亚洲首部获得雨果奖的科幻作品,到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成为亚洲首位女性雨果奖得主,再到海漄的《时空画师》获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奖,近十年来,中国科幻文学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开始在世界舞台中占据一席之地。

本期书单,将带你速览2025雨果奖获奖及入围作品,同时聚焦中国科幻界代表人物及作品,感受从全球科幻前沿到本土的创新力量。
2025雨果奖速览
《黑日》|最佳系列小说奖
丽贝卡·罗霍斯的“天地之间”三部曲获最佳系列小说奖。丽贝卡·罗霍斯曾获星云奖、雨果奖、轨迹奖、“坎贝尔奖”最佳新人奖等奖项。

故事背景取材于美洲古代阿兹特克文明,讲述了“黑日”到来之时,作为鸦神化身的男主角塞拉皮奥开启复仇的使命,女主角纳兰帕作为大祭司意图改革却于各派系的夹缝中步步受阻,双方处于不同阵营却最终相遇,充满强大的宿命感。

全书具有浓厚的奇幻色彩,作者采用了全新的叙事节奏,时间顺序被打乱,叙事视角不断切换,直到我们如拼图般将情节还原成完整的故事,看似被打乱的不同维度,读起来却毫无混乱之感,足见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力,给你带来一场趣味十足的阅读盛宴。
用精妙的非线性叙事,编织出一场关于复仇与信仰的科幻史诗。
电影《沙丘2》|最佳戏剧表现(长片)
改编自弗兰克·赫伯特的同名小说《沙丘》系列,小说曾获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轨迹》杂志“20世纪最佳科幻小说”等奖项。

书中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富有野性自然气息的未来世界,人类在两万年后已发展出星际旅行与殖民的能力,但各大家族在这个星际社会中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主角保罗的家族被派往危险的沙漠星球,最终保罗带领星球上的原住民弗雷曼人走向自由和独立的故事。
在无垠的瑰丽宇宙中感受野性力量的未来世界。
《万能管家查尔斯》| 2025雨果奖入围
《万能管家查尔斯》由英国著名科幻作家艾德里安·柴可夫斯基所著。作为“硬科幻”的典范,他擅长构建宏大的世界观与逻辑缜密的科学推演,曾获英国科幻最高荣誉克拉克奖、雨果奖等国际最高科幻奖项。

故事以人类世界濒临崩溃的未来社会为背景,社会等级制度森严,战争将世界分为城市和废土两个区域。查尔斯作为家用服务机器人却失手害死了主人,由此踏上了一场寻找自我的发现之旅。人类世界被科技裹挟下的异化、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等问题均在故事中得以呈现。
从机器人的视角反思被科技异化的未来世界。
中国科幻作家的崛起
一批杰出的作家凭借极致开阔的想象力架构出宏大的宇宙图景,同时融入深厚的东方哲学思考,让全球读者见识中国科幻的独特魅力。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韩松与郝景芳被读者誉为中国科幻界的“四王一后”,新生代科幻作家人才辈出,他们的作品见证了中国科幻作品的高质量发展历程。
刘慈欣 :“中国科幻第一人”
刘慈欣,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首位获得世界科幻奖雨果奖的亚洲作家。曾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高成就奖、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中国科幻银河奖等国内外重大奖项,是中国科幻走向世界的标杆人物。

刘慈欣的作品在世界科幻文学中树立起中国特色的科幻文学样式。他在雨果奖颁奖中表示:“看到整个人类将力量聚合在一起,这是只有在科幻小说中才能见到的景象。这表明,人类将会成为一个整体——甚至在外星人到来之前。”让我们一同感受他兼具科学探索与人文温度的文字,体会科幻想象中的星辰大海。
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系列,包括《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部曲,曾获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长篇小说奖,约翰·坎贝尔纪念奖,银河奖特别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等重要奖项,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

“刘慈欣凭借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提高到了世界级水平”。故事以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在宇宙中的生死博弈为主线,以硬核科幻设定探讨文明存续、人性抉择和宇宙的终极归宿,深刻揭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是一部兼备硬核世界观与东方哲学反思的科幻史诗。
一部个体视角下的地球流浪史,讲述太阳氦闪危机下地球两千五百年的星际流浪。
《流浪地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描述了太阳氦闪、吞没地球的危机下,各个国家合作成立联合政府,决定实施一项长达2500年的宏大计划:建造行星发动机将地球推离太阳系,在茫茫宇宙中寻找新的家园。该部作品曾获中国科幻银河奖特等奖,“带着地球去流浪”的大胆设定充满东方智慧,展现了独属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具有鲜明的社会人文特点,保持快节奏叙事的同时将坚实的科学基础以及厚重的人文关怀融入其中。这本刘慈欣的短篇小说集精选其11篇小说,近半数曾获中国科幻银河奖,其中《流浪地球》《乡村教师》已被改编为电影,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科幻文化的普及。
郝景芳:亚洲首位女性雨果奖得主
郝景芳,清华大学博士,凭借小说《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世界科幻雨果奖中短篇小说奖。

“我写作最主要的动力来自于自己的一些旁观目睹,那些画面和感慨存在心里太满,我需要一个载体将它们保存起来。”郝景芳称自己为“一个不完全的科幻作家”,她的作品充满现实主义色彩,在科幻场景的框架下反思社会矛盾与现实关怀,并将评价现实的权力交给读者自身。
收录雨果奖作品《北京折叠》,在科幻中探索生命与哲学等深层命题。
郝景芳:亚洲首位女性雨果奖得主
郝景芳经典短篇科幻小说集。收录了包括荣获第74届雨果奖的作品《北京折叠》、首届九州奖获奖作品《谷神的飞翔》等多篇经典短篇小说,这些故事并不止步于科幻,更是在探索更深层次的社会根源。

在《北京折叠》中,城市按照社会阶层被划分成三个空间。生活在第三空间的垃圾工老刀为让女儿接受教育,冒着生命危险在三个空间中穿梭,见识过不同空间的鲜明差异后却又对现状束手无策。作者以个体关怀切入宏大叙事,深刻反思社会问题。
“中式科幻”巨作,书写未来的同时探寻文明之源。
这是一本独属于中国的科幻小说。从青铜器到超级AI,从诸子百家到星际文明,书中对中国古代器物、建筑的来源与外星文明的造访大胆结合,讲述了2080年人类发现宇宙文明体系,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和平合作,最终推动地球文明向更高维度跃迁的故事。

作为“折叠宇宙”六部曲的开篇之作,作者书写未来的同时不断探寻中华文明之源,构建了一个既充满东方韵味又极具科幻想象力的宏大宇宙观。在“三体”式的黑暗森林法则之外,郝景芳提出了宇宙文明间协作与共生的可能性,用东方智慧解决星际争端。
何夕:“中国言情科幻第一人”
何夕,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人生不相见》曾提名2024年雨果奖“最佳中长篇小说奖”。他的多篇作品曾获中国科幻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等众多奖项。

何夕的创作以“软科幻”为主,曾被誉为“中国言情科幻第一人”,他专注于探讨宏观科学未来与人性善恶,细腻描绘个体情感。其作品往往以科学设定为基础,最终回归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展现人类情感在浩瀚宇宙中的坚韧与永恒。
书中收集了何夕创作的11篇科幻小说,多为银河奖等获奖之作。我们能从这本小说集中看到何夕的文风从青涩到成熟的成长历程,他主张打破科幻作品界限分明的类型,将其他文学题材融入其中,在遥不可及的星辰大海中描绘触手可及的人间烟火。

《人生不想见》为2024年雨果奖入围作品,聚焦于讨论人类如何面对地外文明。故事讲述了一对宇航员恋人在星际探索中被迫分离的故事,面对宇宙的浩瀚与未知的挑战,他们依然坚守爱情与科学信仰,体现了“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意境。人类情感在时空阻隔下仍保持着坚韧与永恒。
在极端科幻场景中考验人类意志,在科幻框架中窥见人间真情。
收录了何夕创作的13篇科幻小说,其中近半数为银河奖获奖作品。何夕善于擅长将细腻的情感恰当地融入科幻故事中,在天马行空的科幻框架内构建动人心弦的故事,在冰冷、未知的宇宙中存续着温暖的人间悲欢。

在书中,他将量子纠缠等抽象的物理概念与时空命题转化为可感知的叙事载体,并从科技发展与人物命运两方面双线叙事,在极端的科幻场景中考验人类的生存意志,独创出属于何夕“奇崛清丽”的创作手法。
王晋康:“中国科幻的开拓者”
王晋康是中国科幻界的高产作家,迄今已发表累计600余万字的作品。他曾荣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项银河奖十余次,并先后获得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身成就奖和银河奖终身成就奖等荣誉,其作品也于2024年入围雨果奖最佳长中篇小说奖,在中国科幻文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刘慈欣评价王晋康是“中国科幻的开拓者”。王晋康善于追踪并大胆预测科技发展,基因编辑等一些20世纪的科幻设定如今已变成现实,具有前瞻性。在写作风格上,他自称“写的科幻带着红薯味儿 ”,厚重大气,稳健而不张扬,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
当人类文明即将被毁灭时,人类如何破解宇宙级危机?
王晋康“史诗级科幻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当宇宙级灾难来临,人类文明将在百年内毁灭时,人类不断突破科技极限,进入智力爆发的璀璨年代,最终部分人类逃离母宇宙,成功存续文明,航向未知的命运。

王晋康延续了“核心科幻”的创作理念,强调“科学是科幻的元文化”,并在行文中将硬核科技体系与哲学思辨相结合,将极端环境下科技与伦理的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深刻探讨科技与人性间的博弈,在宇宙灾难中寻文明找存续的可能。
王晋康“史诗级科幻三部曲”的第二部,曾获中国科幻银河奖、首届京东文学奖年度科幻图书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好书”等荣誉,被刘慈欣评价为“一部难以想象的科幻史诗巨著”。

故事主要讲述了人类在宇宙暴胀引发的智力崩溃危机中挣扎求存的故事。在地球文明濒临毁灭之时,人类如何留下存续的火种?在异变的宇宙空间中又该如何自保生存?王晋康再次将目光投向技术与人性的博弈,在科幻世界的宏大基础上发出对人性的关怀与反思。
在跨越维度的宇宙史诗中谱写人类的命运终章。
“史诗级科幻三部曲”的第三部,王晋康的长篇封笔之作,曾获中国科幻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与吴承恩长篇小说奖等奖项。王晋康的长篇作品与中短篇相比,将对故事的重视转至更为深邃的对人性等方面的挖掘,描绘时空旅行中遇到的道德困局以及科技困局。

故事讲述了最后一批地球人类在宇宙中寻找超圆体中心的冒险旅程。在遭遇宇宙“空裂”、双黑洞、强辐射等灾难后,人类船队终于来到目的地,迎来与宇宙一起升维进化的机遇。让我们一同走进书中,在脑洞大开的科学构思与深邃哲学思辨中探索生命的意义。
韩松:“反乌托邦”的科幻作家
韩松,当代科幻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曾获得科幻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华语科幻文艺奖、京东文学奖等奖项。

“人的意志并非决定因素,科技本身具有内在生命力,自我进化,人难以随心所欲地掌控它。”
韩松的作品具有“反乌托邦”式的后现代主义风格,他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科幻素材,在叙述中弱化故事情节,通过地铁、医院等日常场景的异化,展现对科技文明与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在荒诞、悬疑的叙事氛围中演绎极端环境下被异化的人性。
收录韩松2024年雨果奖入围作品《没有答案的航程》。故事采用哲学化叙事框架,以失忆角色在密闭太空飞船中的困境为主线,通过生物间的生存危机与资源争夺展现极端环境下的抉择。韩松并未揭示最终真相,而是延续了荒诞、非理性的叙事氛围,强化科幻中的“悬疑”特质。

除韩松作品外,书中同样收录多篇入围2023年和2024年两届雨果奖的中国科幻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展现中国科幻的灿烂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