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是表示寒冷程度的节气,《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解释道:“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大寒,处于三九、四九期间,寒潮频繁南下,天气变得格外寒冷。大自然仿佛也在为冬天画上句号,万物蛰伏,寒意积聚,似乎在悄悄准备迎接春天的到来。虽然寒气逼人,但这也拥有冬日特有的宁静。
农历十二月有很多别称,比如“末冬”“季冬”和“腊月”,其中“腊月”最为人们所熟知,因为这个月份特别适合风干制作腊味,所以得名。
大寒至农历新年这段时间,民间会有一系列饮食活动。人们腌制腊肠腊肉,煎炸鸡鸭鱼肉等年肴,忙碌而温馨。
东汉蔡邕《独断》称:“腊者,岁终大祭,纵吏人宴饮也”。古人放开宴乐,纵情喝酒。在北方一些地区过年时,人们会蒸枣花馍。而在广东等南方地区,民间形成吃糯米饭的习俗,家家户户煮上一锅香喷喷的糯米饭,加入腊味、虾米、干鱿鱼、冬菇等食材,迎接大寒。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部关于苏东坡生平与美食渊源的作品,以关于美食的诗文记录为线索,探寻“以食为天”的人生轨迹。从眉州到黄州、惠州等地,从猪肉、河豚到荔枝、羊蝎子,一幅跨越30多地的风味地图徐徐展开。“天门冬熟新年喜,曲米春香并舍闻。”书中提到过年前苏东坡酿了一次天门冬酒,新年酒熟,醺醺大醉。宦海沉浮,苦中作乐,苏东坡总能享受当下的滋味。让我们一起以美食为桥梁,跟随苏东坡的脚步吃遍大江南北。
“在寒冷的冬日,上海人喜欢熬上一料膏方,细细品味其中的味道,求取来年的健康。”上海历来有冬令进补服食膏方的养生保健习俗。上海冬令膏方,不仅是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反映了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大到膏方文化的发展脉络,小到一个方子的分析,你将感受到古老的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的活力。阅读这本书,你会感受到上海冬令膏方的魅力——顺应时节、调养身体的智慧。此外,还能学到“冬藏于精,春不病温”这样的养生保健小知识。
民谚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南北气候差异明显,北方部分地区的大寒不如小寒冷,而南方部分沿海地区则以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我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一候,人们开始孵小鸡;二候,鹰隼等猛禽则活跃于空中,积极觅食以抵御严寒;三候,水域中央的冰冻得最厚实。
这三候生动地描绘了大寒时节的自然景象,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细致入微的观察,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界变化的深刻认识。
《爱,始于冬季》中,西蒙·范·布伊笔下的人物游走在这些凄美故事中的街头,直到邂逅陌生人。书中收入五个短篇小说,故事分别发生在魁北克、纽约、都柏林、罗马和斯德哥尔摩。五座寒冷的城市里,几个孤独的灵魂因为童年留下的伤痛,徘徊在放弃的边缘。然而,最终是爱将带他们度过生命的冬季。作者诗意的语言,又不失叙事的力量,以情感和美妙的短句,写出动人的冬日故事。寒冬之下,相信这样的作品,能够在你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这本短篇小说称得上20世纪整个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书中十五个故事描绘了他的故乡都柏林中下层人民的横断面,勾勒出那个时代的苍凉与清冷。“他听着雪花在天地间悠悠飘落,悠悠地,如同他们的归宿那样,飘落在每一个生者和死者身上。”一个片刻一群人,十五个故事汇集起来,如同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值得你细细品味。
民谚云:“腊月不除尘,来年招瘟神。”为辞旧迎新,腊月大扫除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开始,一直持续到除夕。不仅是为了清洁,更是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福气。
大寒迎年有许多习俗,人们开始赶年集、买年货。许多人家开始“贴年红”“糊窗”也是其中充满年味的一项。人们会用大红纸裱糊窗户,有些家庭还会剪贴寓意“年年有余”的鱼和“喜上眉梢”的喜鹊梅花图案,增添了温馨的气氛。
这本书将带你走进中国沿袭千年的生活美学世界。“天地万物结合在农事的生生不息之中,而二十四节气与四时之美也成了古人讴歌的对象。”作者从“天·地·人”的传统智慧出发,分享了华夏文明在美食、闲居、游赏、器物等方面的独特审美经验,展现了中国人对情性、品德与人性之美的追求。书中不仅有深刻的见解,还有近一百五十幅精美的图片,将绘画、礼器和佩饰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带领你领略历史中的生活美学。
大寒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天气寒冷到极点。翻开这本书,一起走进黑龙江的冰雪世界。在这个故事里,爸爸妈妈带着贝儿来到了雪乡,贝儿还体验了刺激的狗拉雪橇,穿梭在林海雪原之间。贝儿一家品尝了东北的美食,去了哈尔滨,在松花江滑冰车、太阳岛赏冰雕、吃马迭尔冰棍。书中充满了团圆、和睦、敬老和敬畏自然的情感,展现了当代中国家庭在旅行中的幸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