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脱胎于春秋战国的变革动荡,社会的急剧变动却造就一个中国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在这场恢宏盛大的思辨洪流下,不同学派纷纷涌现,各家学者相互游说辩驳,又相互影响渗透,思想文化异彩纷呈,诸子学的传承及其时代精神在当代的发掘,是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回溯和其创造力的再次激发。

本期为你精选“百家争鸣”主题书单,解读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兵家五个代表学派的哲学智慧,带你回到那个群英荟萃的时代,见诸子舌战群儒的雄辩风采,在碰撞中迸发思想火花。
儒家:入世之仁 胸怀天下
儒家由孔子创始,面对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孔子以“仁”为思想核心,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至战国,孟子在继承孔子的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民贵君轻,将“仁”延伸至治国理政。而荀子集儒家思想之大成,重视“礼”的规范作用,礼法并重。儒家在春秋战国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仁”与“礼”的张力结构。

自西汉董仲舒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后,儒家成为最具影响的学派。“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学者始终以积极的入世之姿,为国为民忧思。而儒家亦超越了单一学派的范畴,成为维系大一统国家文化延传的重要凝聚力量,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底色。
梁启超在时代浪潮下探讨儒家变迁。
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儒学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历史变迁?以及儒家对人性善恶、心体问题的讨论,均在这本梁启超于清华国学院的讲课稿中得以展现,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哲学普及性著作。

作为清末民初的大思想家,梁启超认为,哲学内涵并无统一标准,应根据地域、民族的不同加以区分。中西方哲学各有特点,不应以同样的角度进行研究。他的观点生于中国新旧交替的动荡之时,身处时代浪潮下对儒家哲学有着独特的理解,融通古今,辩证中外。
通俗化的语言带你了解《论语》的当代智慧。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一生传道授业解惑,其思想影响至今,被誉为“万世师表”,他所倡导的“因材施教”“克己复礼”等智慧有着跨越时代的深远意义,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底色。

书中将孔子的智慧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讲述,以儒家经典之作《论语》为本,既有对《论语》原意的译文,又结合现代背景,辅以丰富的当代人物案例加以解读,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和价值。
道家:顺势之道,而为自然
道家肇始于春秋时期的老子,面对诸侯纷争、人心逐利的动荡时局,老子以“道”为核心,提出 “道法自然” 的哲学命题。时至西汉,道家的黄老之学曾一度成为治国方略。是道家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策略塑造了汉初的文景盛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道家虽未占据正统地位,却始终与儒家共同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顺势而为”并非消极,而是在为自己筑造出坚守内心的桃花源,是与天地共鸣、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人生境界。
名家导读道家经典《老子》的力作。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先秦时代一部极为重要的典籍,作者老子作为中国哲学的鼻祖,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老子》五千言,言约旨远,意蕴深刻,多格言警句,善于从具体事务中抽象出深刻的哲理。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郭永秉撰写的《〈老子〉通识》,将《老子》原文与传世文献相结合,用浅近的学术语言阐明其要义要语,引领今天的我们读懂、学透《老子》,领略顺势而为的魅力。
古为今用,在《老子》中品味人生真理。
上善若水、大智若愚、大器晚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均出自《老子》。作为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老子》的思想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的思维,时至今日,也是指引无数人走出困局的精神灯塔。

作者在对《老子》一书原文解释的基础上,古为今用,结合当前社会现实提炼现代的人生哲理,仿佛“请”老子走上讲坛,讲述其哲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延伸和发展。
墨家:兼爱非攻,节用尚贤
墨家由墨子始创于战国动荡之际。墨子在乱世平民中出生,其思想深刻关切普通百姓,他主张“兼爱”“非攻”,面对贵族爱有等差的伦理观,墨家更强调平等之爱,反对战争,为国家、为弱势的百姓谋得一线生机。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在秩序混乱的战国,墨家思想深得普通民众认同,这也使得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颇深,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便有“非儒即墨”之称。
在书中体会墨家精神,感受墨子的人格魅力。
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被鲁迅称作“中国的脊梁”,是一位知行合一的哲学家与实干家。
他提出“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尖锐地批判统治者的享乐,其平等与博爱的思想也成了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救宋”是全书的核心情节,也是理解墨子的重要事件,既体现了墨子的谈判功底与不输于大发明家鲁班的制造器械能力,又再现了墨子无私无我、慷慨赴义的精神和勇气,其智慧与能力均可在字里行间窥见。
从全新的角度解读墨子。
墨子出身庶民阶级,提出封建礼教才是动乱根源。他以“兼爱”驳斥统治者的言行不一;以“非攻”反对战争,提倡和平;以“节用”主张节俭,批判奢华,对乱世中的百姓给予了最大程度的理论与实践关切。

著名文学评论家杨照以墨子及墨家思想的核心主张为线索,阐明墨子及其学派的思想和实践逻辑,带你从全新的视角解读墨子的思想,发掘其主张对当下的社会意义。
法家:法治天下,赏罚分明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他们是积极的行动者,在重礼治传统的历史背景下,打造理性的国家治理根基。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法家独立门户,自称门派。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李斯,凭借其明确且富有成效的社会政治理念,深刻影响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走向,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深刻剖析韩非的法家集大成思想。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最后一位思想家。他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宣扬了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其思想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但是,他“过于洞悉人性的欲望”,又缺乏人文关怀,这导致人们对他的评价走向两极端。作者夏海深入国学和传统文化研究多年,对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有着独到的见解,对韩非的贡献与不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书中分为韩非的生平与思想主张两大部分。在生平部分主要阐述韩非子其人,同诸子百家的思想联系以及与法家的关系;思想主张部分包括其人性论、法治论、术治论与势治论,对韩非建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大厦进行讨论,并创造性地对同时期中西思想进行对比,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学习韩非子的哲学智慧,积极驾驭人生。
系统阐述了法家学派的思想,包括商鞅、慎到、申不害与韩非子的生平及思想演变。其中,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思想最为成熟,他师从儒家学者孔子,与诸子思想皆有关联。

锋芒不可毕露、懂得进退、集众人之志……你可以听到对韩非子哲学思想与智慧的详细论述,学习《韩非子》一书中对人心的洞察,并合理运用在当下,助益自己的人生。
兵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兵家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集大成者孙武著《孙子兵法》,许多策略至今仍是军事决策的黄金法则。吴起、孙膑均是兵家代表人物,“田忌赛马”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至今,其中便体现了兵家灵活变通的生存智慧。

兵家思想聚焦军事却不局限于军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灵活应变”的战术思维,早已蕴藏国家治理的运筹帷幄及外交的博弈纵横中。大到国家治理,小至人生轨迹,兵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生命哲学的一部分。
从战争谋略中解密兵家智慧。
《孙子兵法》是兵家的代表性著作,也是现存中国和世界军事理论史上最早形成战略体系的一部兵学专著。兵法十三篇以战争谋略和指挥为核心,层层展开,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地理等方方面面,形成了极富特色的军事理论体系。

这本兵家圣典中蕴藏着深邃的内涵,也暗含深刻的哲学反思。作者张艳清作为哲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孙子兵法》的内容进行详实的注释、讲解与品评。从书中不仅能够详细了解中国先秦时期的文化思想,更是让我们从古人的智慧中领略中华文明的独特渊源与根脉。
在《孙子兵法》中规划人生。
如何预估战况、如何以弱胜强、如何使用不同策略……《孙子兵法》中处处彰显着军事博弈的力量。而其中的智慧不仅适用于战场,更能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例如,目标清晰才能事半功倍,全方位考量以筛选最有计划,都启发着如今我们的人生规划。

作者还在结尾附上“心理支招”,为日常生活提出建设性建议,向你展示怎样将《孙子兵法》的精华运用到人际交往与职场经营中,是一本兼具文学理论与实用性的有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