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近日,热播剧《我的阿勒泰》迎来收官。本剧改编自李娟同名散文集,剧情取材于作者本人的成长经历。讲述少女李文秀在大城市追求文学梦屡屡碰壁后回到生长之地阿勒泰,和母亲、外婆祖孙三人一起开小卖部度日的故事。

散文的影视化不同于寻常影片,没有刻意制造冲突,而是将雪山、牛群、奔马、少年、盛大的舞会、山谷的风以及目所能及的一切美好娓娓道来。让观众在领略阿勒泰壮美风光的同时完成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李娟独树一帜的文字,传递出去爱,去生活,去寻觅一处心灵的安宁之所的精神内核,给生活在快节奏中的当代人带来一剂心灵的良药。梁文道评价:“这是本世纪最后的散文”,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娟笔下的“阿勒泰”吧。
1. 认识李娟:“李文秀”是曾经的她
李娟,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籍贯是四川乐至。上中学时,因为没有户口曾被学校拒收。高一和妈妈回到四川老家,做小生意赔本后,一家人又重回新疆。之后辗转经历辍学、跟妈妈学裁缝、随哈萨克牧人转场、开小店、卖百货、去乌鲁木齐打工。直到近20岁,李娟才开始业余写作和投稿。

2010年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出版,在书中李娟记录了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生活的点点滴滴。书共分为两个部分,包括了在喀吾图(2007-2009)和随牧民迁徙、流动(2002-2006)的日常。

李娟以细腻明亮的笔触,全景式记录北疆边地的闪光时刻。她笔下的阿勒泰,有着被无限延长的时间,一片弥漫着风沙的旷野中,也饱含着淳朴与笑语。
冬牧场
李娟
马上阅读
2. 走进阿勒泰:幽默笔触下的日常
有人说,如果新疆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那阿勒泰就是天堂的中心。李娟身上自带一种悲天悯人的温柔,她看待世界的视角、对生活的感知都透露着独特之处。

影视化的成功在于抓住原著传递的主题,在保留原作风格的基础上,扎根生活,采用轻喜剧的方式,将个体成长、自然风貌、民族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带给观众新颖的叙事风格与震撼的视觉盛宴。

书中随处可见轻松幽默的笔触。比如,在《“小鸟”牌香烟》这篇文章中,母女关于新衣服布料的解读就很有意思,同样也被拍进了剧情之中:
我穿了一件新衣服回家,一路上遇到的女人都会过来扯住袖子捏一捏:“呀,什么布料啊,这么亮?”
“是……”我想了又想,最后说出它的准确名称:“丝光棉的。”
“丝光棉?”
“对,丝光棉。但其实不是棉,是一种化纤。”
“化……纤?”
“对,也就是过去说的那种料子布,腈纶啊涤纶啊之类。”
“腈纶?涤纶?”
她便疑惑而苦恼地走了。
而我妈呢,会斩钉截铁地回答:“塑料的!”
3. 荒野的世界:看见另一种人生
李娟笔下的阿勒泰,“风是透明的河流,雨是冰凉的流星。”像一幅色彩明丽的画,尽是“遥远的阿勒泰角落里的一些寂静、固执的美好”,有戈壁雪山,有草原森林,有唱不完的歌,有跳不完的舞,还有闹腾却纯粹的伙伴,更有她深爱的妈妈和外婆。

她用文字记录的牧民生活,自己的心路历程,让远在万里之外的我们能在她的描画下,去体验一个处在世界边缘、或许此生都无法亲身经历的另一种生活。她带我们去看绿意流淌,看苍茫雪山,看恣意张扬,看辽阔高远,去打造泛着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