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艾蒲青翠,粽叶香飘,龙舟争渡,佳节又端午。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从远古先民发展而来传统节日,不仅清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同时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2009年,端午节正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级非遗的文化节日。漫漫中华五千年,一曲传世《离骚》传递上下求索的民族精神。纵览各朝各代的文明瑰宝,寻找与先辈血脉相连的文化依据,是提升民族自信取之不尽的财富。

端午佳节来临之际,借书籍为舟,纵横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长河,在古琴文化、中国书法、皮影戏、西安鼓乐于各朝各代的传承中,领略中国非遗文化项目的非凡魅力。
01 春秋与战国 | 端午节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便有了过端午的习俗。农历五月,毒虫滋生、瘟疫易发,古人用兰草汤沐浴,以达到“祛病防疫”“抑制毒气”的目的。端午习俗的形成,亦包含着人们一以贯之对生命健康的强烈愿望。

在后世各种民间传说与典籍中有关端午的起源,不乏祭祀图腾神龙、缅怀爱国诗人屈原、纪念千古孝女曹娥或忠良之臣伍子胥的传说,但无论哪一种,都表达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优良品格和洁净精神的尊崇与向往,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追求。

以龙舟竞渡为例,赛龙舟是战国时期就形成的习俗。传承至今所依靠的力量,便是你追我赶、团结拼搏、逆流而上精神。如今,龙舟活动不仅融纪念、祈福、体育竞技等于一体,也凭借集人力、聚人心的文化符号得到人民的喜爱,千古流传,经久不衰。
本书分为百变源流、一脉相承、精彩演绎三个部分。全景式分析了端午节的文明起源、粽子习俗和龙舟文化,梳理了端午节的文明延续和精神力量。在当下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节点,对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有所助益。
02 汉代与魏晋 | 古琴艺术
随洪流顺势而行,阵阵浪涛光影中,是西汉司马相如求爱时所抚古琴曲《凤求凰》;是东汉蔡邕为得良木裁制的名琴焦尾;是“越名教而任自然”精神下,寄情山水、借音律抒心意的嵇康与阮籍。古琴作为一种象征符号,逐渐融入儒家文化和人性哲理中。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可见于《诗经》等典籍。周礼创立以来,古琴被视作重要的雅乐之器。随着士族阶层的扩大,一批不依附宫廷的文人古琴乐家在传统乐理基础上进行多样化演绎,或舒展胸襟,或忧虑国运,使古琴逐渐成为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象的象征。

2003年,古琴艺术成为中国第二个世界级非遗代表作。悠悠三千年,古琴承载的宏阔深切的艺术美学,同儒家中正、平和之美、道家恬淡、幽远之意、释家虚空、澄明之境珠璧交辉,成为中华文明中不可分割的艺术与文化瑰宝。
本书论及从汉代到民国各个朝代的古琴艺术,精选百余件历代琴器、琴画,呈现了一部中国古琴的历史。作者以学者严谨的结构、思辨的笔触、轻松的语言讲述了琴史长河中的器物与绘画,兼涉琴曲、琴人和琴事。实现绘画与古琴的跨界结合,用绘画还原琴坛的历史面貌,为研究琴学提供一手材料。
03 东晋与隋唐 | 中国书法
越过晋朝短暂统一的急弯来到盛唐,从王羲之一气呵成的意境浑穆、洒脱自然“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到欧阳询笔法刚劲婉润、气象庄严的天下第一楷书《九成宫醴泉铭》;从颜真卿凝重峻涩、悲痛郁愤的“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到柳公权骨力遒劲、爽利挺秀集各家所长的“柳体”楷书,汉字书法见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生生不息。

陶符甲骨、篆隶楷宋,中国书法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商代的甲骨刻辞和青铜器题铭。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中国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徒手线艺术”与“道”相通,成为人生境界和生命活力的迹化。

2009年,中国书法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深入中国人传统生活方方面面的同时,同时深蕴着文化哲学精神,是人性不断觉醒、生命不断高扬的历史。“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在一毫管、一笔墨的挥洒之间,融入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书法是最具中国哲学意味的艺术。本书从汉字与书法的关系入手,对书法的审美、书法的文化身份、书法史上的大家、书法中的印章文化、书法美育以及书法与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做了深入探讨。作者认为,书法艺术,为东方艺术中最具有哲学气息的艺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国人审美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空间。
04 北宋与南宋 | 皮影戏
顺流而下,只见北宋都城汴梁沿岸的勾栏瓦肆间人头攒动,摇晃的光影中,彩色的影偶随弦乐舞动,将传承千年的辨忠奸、别善恶、明伦理的经典民间故事和人生百态一一演绎。

皮影戏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通过皮影艺人的传唱,历史知识、世间伦理在欢声笑语中传递到了千家万户,是一项广受民间喜爱的文艺活动。法国乔治·萨杜尔在《电影通史》中把中国皮影戏称作“电影的先驱”。

2011年,中国皮影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纪念其作为民间智慧的结晶,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展现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将包含其中的历史知识、文化价值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皮影
魏力群
马上阅读
本书分为“概说皮影戏”“皮影戏源流”“皮影戏剧目与表演”“皮影戏造型艺术”“代表性皮影班社与传承人”“皮影戏现状与发展”等部分,较全面地介绍了皮影戏的形成与流变、皮影戏的制作与造型等,是普通读者了解皮影这一中华民族独特艺术形式的入门普及读物。
05 明清与近代 | 西安鼓乐
来至秦岭一带,麦收时节的终南山南五台,鼓乐社座鼓、笙笛、云锣争相亮相,笙管齐鸣,昼夜不停,开启着一年一度的“民间音乐节”。从宫廷流传出的庙堂之音,经过民间劳作者世代朴素情感的涤荡,成就了西安鼓乐传承至今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

西安鼓乐脱胎于唐代宫廷宴乐,安史之乱后流入民间,历经宋、元、明发展,依附民间庙会、祈雨、朝山进香、寿丧等仪式活动,通过吟唱传授曲目。至清代达到鼎盛,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民族古典音乐形式。

2009年,西安鼓乐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西安鼓乐保存了大量史传曲目名录中的鲜活曲谱,对被认为“无声的中国音乐史”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
西安鼓乐
崔宪
马上阅读
书中详细阐述了西安鼓乐的历史渊源及演奏形式,解析了西安鼓乐的乐器、乐谱等,介绍了鼓乐社、西安鼓乐演奏、传习过程中的相关民俗。大量细致的鼓乐乐器、演奏图片,珍贵历史资料图片使读者们能近距离了解和领略鼓乐之美,感受西安鼓乐这一悠扬铿锵千年的历史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