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即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历代儒家学子学习的核心经籍。孔子曰:“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词比事,《春秋》教也。”足见其对社会生活、人生百态的指导作用。
时至今日,“五经”仍旧滋养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本期为你精选“五经”主题书单,溯源儒家学说的源头活水,在国学经典中解读儒家温润如玉的哲学智慧。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古代诗歌的开端,由孔子编订,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另外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其中的精华部分,主要为充满浓郁地方色彩的民歌,为我们再现了数千年前百姓的生活;《雅》分《大雅》《小雅》,以中原正声为基础,多为贵族文人宴会之作;《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为《诗经》最大之特色,章节复沓、反复咏叹等特点与多变的语言形式同样给读者留下回环迂曲的深刻印象。在艺术成就上,《诗经》以强烈抒发现实生活的真情实感被誉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
回到《诗经》字句之原本,纯粹地解读其中地野性与真情。
作者流沙河为当代著名诗人,在古文字和诗歌研究方面有着数十年的深厚功底。作为中华诗歌的开端,《诗经》在几千年来被无数文人解析、品读,但流沙河在书中给出了全新的阐释角度。他重视诗歌创作时的社会背景,用纯诗学的方式解读其中的感情,大胆批判前人释义的不合理之处,正本清源。
在这本打破刻板印象的《诗经》中,你可以体会到“《诗经》最原本的野性、自由与真情”,作者用幽默活泼的语言,带领我们回到先民生活的时代,在字句的追根溯源里探索风雅颂的本真。
风雅颂间的题材有何不同?赋比兴各代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作为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诗经》曾经是怎样唱出来的?上至《雅》《颂》里高尚雅正的贵族宴席之歌,下至《风》中民间民歌的日常家话,经典领读者杨照将带你走进朝气蓬勃的古代思想世界。
《尚书》,意为“上古的史书”,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主要记录了从尧舜禹时代到东周的君臣谋略、训诫诗词等,孔子时期便将其用作教材培养弟子三千。
《尚书》共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主要部分,主要反映各时代的政治、伦理与文化思想,每篇文章都渗透着儒家思想的精髓。“德治”与“民本”是核心的政治理念,其家国同构的伦理观、重贤任能的用人思想,更是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政治哲学与社会伦理的重要源头。
作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的语言凝练、庄重,重视准确性与功能性的表达,具有古朴之美。除文化思想上的深远意义外,《尚书》在文学上作为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与叙事散文的开始,为后世散文的勃兴与各朝诰命奠基。
与其他儒家经典不同,《尚书》内容“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与其他望而生畏的学术性解读相比,这本面向每位大众的解读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我们走进这个古代政治哲学的经典。
作者以“风与草”为名,来比喻“君与民”的关系,凸显古代政治关系中的两种角色。希望你能够拨开风与草的神秘面纱,回望华夏之源,走进最初的文明秩序。
郭继承教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尚书》里蕴藏着塑造“人心”的大智慧,我们为什么要读《尚书》?人的一生为何要下“精一”功夫、守中正之道?“人心”与“道心”在当下有什么意义?名师郭继承将带你领悟其中的人生真谛。
《礼记》详尽记录了周王朝至秦汉的政治典制与礼仪制度,是一部包含古代社会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著作。
与其他经书相比,《礼记》虽成书较晚,但儒家的思想精髓和核心价值观在其中得到了全面的阐释。“仁”与“义”既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也是《礼记》的中心精神。儒家的天道人伦、心性教养,都在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语言特色上,其篇章多数短小精悍,章法严谨,行文简括有当,具有雅洁明畅的艺术特点。《礼记》中的诸多思想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典范,《大学》《中庸》等经典篇章千百年来始终是学子修身立德之根本,“大同”“天下为公”等思想影响至今,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大地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这一民族特质的形成与儒家文化的熏陶密不可分,其中《礼记》对先秦礼制的详尽记录深刻影响着后世礼仪规范的塑造。尽管跨越千年,“礼尚往来”“天下为公”等思想仍展现出历久弥新的积极意义。
书中深度阐释了《礼记》的现代内涵,在解读原文的基础上,以讲故事的方式,带我们了解“礼”字蕴含的人文精神,学会个人立身处世之礼,在字里行间感受中华礼仪文化的博大精深。
《礼记》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从《曲礼》记载的言语饮食、洒扫应对等生活礼仪,到《王制》《祭义》阐述的封建爵禄、国家典章等治国之道,全面展现先秦时期的哲学、政治与美学思想,感受中华礼仪的源远流长。
《周易》又称《易经》,被誉为“大道之源”,是中国早期社会在长期实践下,通过卦象符号系统与阴阳变易理论,探索宇宙万物的运行法则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籍。
《周易》由本文的“经”和解说的“传”构成。“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描述自然与人事的变化规律,“传”则对其进行哲学阐释,揭示蕴含的辩证思想,进而为人类应对变化提供行动指南。
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它不仅对中国哲学发展影响深远,更是促进了各个学科的进步。正如国学大师熊十力所言:“中国一切学术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将《周易》看作代表儒学精神的经典之作。
周振甫,中华书局编审,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型编辑家,从书籍撰写到编辑出版,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周易》为“群经之首”,心理大师荣格曾说“谈到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周振甫用平实的笔调娓娓道来《周易》的大智慧,无论是版本的更迭、理解方式以及各卦象的具体来历,均作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带领我们走进神秘又精妙的易学世界。
曹元弼被誉为“清代最后的经学家”,他以唐人李鼎祚编著的《周易集解》为基础进行补释,并条分缕析古时的诸家之注,将晦涩难懂的学说阐释得明白易懂,为快速理解《周易》之佳作。
《春秋》,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孔子及其弟子编订而成,主要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鲁国的重大史事。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是《春秋》最大的艺术特色,文中不直接评价人物,而是在遣词造句的文笔中体现,暗含褒贬之意,意义深远。例如,仅“郑伯克段于鄢”六字便体现出孔子对“郑伯”郑庄公与太叔段的贬斥。
《春秋》在编撰之时便打破了官方对史学的垄断,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先声。后世出现以“春秋三传”为代表的诸多作品对《春秋》中的微言大义进行阐释,春秋笔法也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成为后世文人著述的重要范式。
还原《春秋》中的历史事件,感受穿越千年的永恒智慧。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周萌带你品味《春秋》,在解读国学经典中修身养性。书中从字句的考究、义理的辨析、意味的体悟等几个层面展开,拨正那些被误读的原始儒家理想,从《春秋》中阐明儒家的智慧。
作者将原文中的故事与春秋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还原历史事件的同时,逐字逐句分析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的深意。鉴古知今,我们能够在解读《春秋》的过程里完整理解中国文化的流变,见证穿越千年的思想传承,并从中汲取修身立德的永恒智慧。
担心《春秋》原文古文晦涩难懂?三分钟碎片听书带你快速读懂春秋!一份包含原文注解、故事解读、古语智慧的《春秋》解读带你轻松读懂经典,学习古人治国安邦、为人处世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