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又称“重九”“登高节”,是中国古代非常受重视的一个节日。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到了现代,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所以重阳节现在也称“老年节”。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它寄托着人们期盼老人健康长寿的祝愿。

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并于唐代以后鼎盛,所以留下了许多的传统习俗。古代文人也常常在此时以天地为画卷,以诗行为笔墨,留下了许多传世的佳作。让我们在书卷中一同步入重阳,在大俗大雅之间了解重阳。
循古之俗,享今之乐
重阳节不仅是时令的刻度,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实践。古时人们在这一日登高远眺,于山野间漫步,不仅是应和“避灾”的说法,更是借此机会在天地开阔处,为心灵觅得一方宁静阔达。此时亲友相聚遍插茱萸,一缕缕草药香超越了治寒热、消积食的实用功能,化作了看得见的思念与祈福。从饮菊花酒的酣畅到吃重阳糕的甜蜜,每一种滋味都是先民生活智慧的沉淀,将严肃的时令转化为温暖的人间烟火。这些习俗,早已融入血脉,将千年前的情感和今日的我们紧密相连。

时光流转,重阳的习俗在传承中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登高,从最初的“避灾”演变为强身健体、舒展胸怀的现代休闲娱乐活动。而寓意“步步高升”的重阳糕,如今更多地承载着对长者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与尊老敬老的现代伦理完美融合。
以细腻笔触复刻汴京盛景,活脱脱一卷文字版“清明上河图”。
这是宋代文学家孟元老追忆故都汴京而作的一部城市生活笔记,被誉为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全书以细腻详实的笔触,全景式地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的风俗人情、河道街巷、店铺商肆、饮食风俗、节庆仪典等。它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志,更是一部鲜活生动的北宋社会文化生活百科全书,对后世研究北宋都市生活极具参考价值。

文章在第六卷描写了古代节日、节气等时令的人情习俗。提到重阳节时是这样描述的:“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前一二日,各有粉面蒸糕遗送……诸禅寺各有斋会……”通过简练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九九重阳节这一天的地方风俗和盛况,也让我们可以由此看出古时人们对于重阳节的重视程度。
活在大唐
侯悦
马上阅读
一本书带你轻松读史,亲历原汁原味的大唐生活。
书中以现代人的视角带你轻松读史,作者将扎实深厚的史学知识,融合到轻松诙谐的现代文字中,让我们真实体验大唐子民的日常生活。长安城的正确逛街姿势是怎样的?什么样的休假福利让官员们人人艳羡?大唐盛世流行的服饰妆容是什么?这本书细致地回答了那些在正史中找不到,却充满趣味性的问题,将盛唐的恢宏气象,转化为一幕幕可知可感的鲜活场景。

你敢信大唐时期的重阳节居然放假吗?《活在大唐》里就有详细提到,大唐官员在重阳节的标准放假时间是3天,加上每年农历九月设立的授衣假期是15天。书中生动地讲述了大家在重阳小长假的去处和娱乐方式。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方式跟现代人的相似之处,在读书读史中享受乐趣。
多角度呈现中华美食的全貌,一部色香味俱全的舌尖上的文明史。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东方烹饪的代表,以其工艺精湛、工序完整、流程严谨、烹调方法复杂多变等特点闻名于世。书中从饮食文化、饮食民俗、传统节日食俗、饮食流派等方面出发,讲述了上至皇亲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饮食习惯,从各个角度呈现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全貌,图文并茂地为我们带来了一部舌尖上的文明史。

文中第三章详细介绍了不同传统节日的饮食习俗。春节吃饺子,七夕节吃乞巧果子……即将到来的重阳节文中也有详细介绍,古时人们常在这个节日里祭拜祖先、登高祈福,吃重阳糕、糍粑、柿子,饮菊花酒。不论是宫廷还是民间在这个节日里都是一片热闹祥和的景象。
千载重阳,一脉风雅
秋深露重,重阳至。古代文人墨客总在秋季的萧瑟中照见自身的生命轨迹。他们有的借此景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愤懑,也有的在此时抒发自己浓浓的思乡思家之情。重阳之时,秋日的菊花、高远的峰峦、清香的茱萸总在他们的诗画中体现。文物不曾老去,那些寄托了满满情意的诗句、画作会在每一个重阳再现,让今人在今时再度感受当初情感的温度。

“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日来。”让我们在秋季忘却寂寥,摆脱“文人悲秋”的标签,效仿陶渊明洒脱惬意的情致,一同在诗情画意中再聚重阳。
以幽默笔触挖掘20位古代文人不为人知的搞笑面。
本书选取了20位古代文人,从汉代的司马相如到明代的唐寅,以诙谐的文风讲述他们的生平以及他们所处朝代的历史故事。书中内容另辟蹊径、独具特色。作者的目光不只局限于文人流传的佳作,而是以文人个体的命运为线索,串联起时代的兴衰变迁。独特的视角打破了人们对古代文人的刻板印象,让人耳目一新。

文中是这样描写王维的传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对于那些背井离乡来长安打拼的‘长漂’一族来说,看着别人阖家团圆,自己却只能孤零零一个人,滋味一定不好受。于是一位十七岁的离家少年,在这一天写下了一首想家的诗……这个少年就是王维。”同其他文章中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作者极具趣味性地描述了一个想家的“小男孩”。让我们能够深深带入,切身感受十七岁少年王维写下“遍插茱萸少一人”时的孤单落寞。
一把解锁传统思维密码的钥匙,深刻解读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运用“符号学”的视角来解读中国文化,从传世文献、考古发掘与民间信仰中,精选了超过100个最能代表中国文化基因的符号,并巧妙地将它们分为“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四大版块进行梳理。书中不仅追溯了每个符号的源流演变与文化寓意,更辅以近300幅彩图,通过图文互证的方式,将文化中国的来龙去脉与核心精神生动地呈现给大家。

文中第四章以独特的符号学视角描写了7个中国传统节日。“重阳篇”把数字九、登高、茱萸、菊花视为重阳节的几个重要符号。通过这几个符号延伸出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来源和重阳节的一些习俗。并列举了古代带有重阳节符号的诗歌和画作,例如杜甫的名作《登高》,清代陈枚绘作的《月曼清游图·重阳赏菊》等。让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古人是如何过重阳的。
戴老师激情讲解千古名篇,带你穿越时空轻松读诗。
戴建业老师倾尽洪荒之力以不负读者完成的佳作。他倾注40年心血研究,深入解析20多位诗人的100多首经典诗作,让李白、杜甫、王维等诗坛巨匠跃然纸上。书中不仅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唐诗的格律之美与意境之妙,更将诗人们的生平轶事、创作背景娓娓道来,打破了时空隔阂,让千年唐诗与现代生活产生共鸣。

戴建业老师在书中以千古名作《过古人庄》为代表,带我们看到了诗人孟浩然淳朴自然的一面。这首诗的风格更像是和老朋友聊天,首联如口语一般平平道来,讲述朋友以隆重的田家饭菜款待他。尾联写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是主人邀请他在重阳之时,再来共饮菊花酒,表现了他们深厚的友谊。同时,也再次验证在古代重阳节就有赏菊花、饮菊花酒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