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属于每一位劳动者的节日。它诞生于百年前工人阶级争取生存尊严的血泪抗争,而今已成为致敬平凡与坚韧的精神符号。劳动没有贵贱,但劳动者的声音常被淹没在机器的轰鸣与城市的喧嚣中。他们或驾驶出租车穿梭于街巷,或弯腰在矿洞深处凿击岩石,或在深夜分拣快递包裹……这些“隐身”于社会齿轮中的普通人,用双手托举生活,也用文字书写生命。
本期书单,我们推荐6部由“素人作家”亲笔写就属于他们的故事。他们曾是出租车司机、矿工、快递员、菜贩——这些曾被贴上“沉默”标签的群体,用笔尖撕开命运的茧,让世界听见他们的心跳。
这些作品的价值,在于让世界看见劳动者如何以文字重构现实——他们不是被时代浪潮裹挟的沙粒,而是手持刻刀,将生活凿成独特艺术品的创造者。
黑桃曾是杂志编辑、政府临时工,最终选择以出租车司机的身份观察人间。他的文字如同车载镜头,记录下醉酒者的呓语、夜归人的疲惫、医院门口的生死时速。乘客的故事在方寸车厢中流转,既有都市传奇的荒诞,也有底层互助的温情。
这么一位平平无奇如同你我一般的小人物,在上海开出租的黑桃,坚持把自己作为沪漂打工人的真实日常记录下来,既囊括了形形色色的司乘故事、方寸之间的人生百态,也穿插着出租车司机的日常生活与行业状况,让人看遍众生相,道尽世间事。
他在后记中写道:“我要做的,就是暂且保留住心中的慈悲,去做一个快乐、生动的人,尽情拥抱这座城市,投入这忙碌的人来车往。”这本书被誉为“出租车版《深夜食堂》”,在油门与刹车的交替中,照见城市的明暗褶皱。
陈年喜在矿山爆破15年,用炸药轰开山体,也在炸药箱上写下诗句。书中21篇非虚构故事,写尽爆破工、木匠、农妇的生死悲欢,用朴实而带有诗意的文字记录一群平凡而朴素的劳动者的故事。
矿区爆破工的工作经历,让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正如《人民日报》曾这样评价他的作品:铁骨深情的爆破工陈年喜在深山矿洞中抒发着“再卑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
在烟尘和轰鸣中养家糊口,在工棚和山野中写下诗篇。他在序中写道:“时间的意义布满生命和地理,它寒冷又温暖。我携文字来过了,并将继续前行。 山河表里潼关路,有字为证。”这些文字如矿石般粗粝,却折射出生命最本真的光芒。
作者胡安焉在二十年间走南闯北,做过保安、面包店学徒、便利店店员、自行车店销售、服装店导购、网店工作人员等工作,最终以快递员的身份解剖现代社会的效率暴力。
他曾自嘲是“时薪30元的送货机器”,但是他从没有怨怼,只有冷静地记录与反思:“怀着怨恨的人生不值得过。”带着这份清醒,他以细腻的笔触,将这一职业背后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看到了那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们背后的故事,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在大多数人眼中,快递员这个职业或许只是日复一日地重复劳动,是城市生活中的配角。但在书中胡安焉没有兜售苦难悲情,而是用克制的文字记录下他如何在与外界碰撞中重塑内心秩序。正如他在书中所写:“所谓自由,实际上在于你能意识到什么,而不在于你享有什么。”
书中以母亲的保洁员生涯为主线,串联起两代人的城市生存图景,真实记录了一群“看不见的城市美容师”。作者的母亲——52岁的春香从陕西农村来到深圳,在超级商场、政府大楼和高级写字楼中从事保洁工作。女儿通过记录母亲的打工史,不仅拼贴出保洁群体的生存境况,也重新审视了自己作为城市“螺丝钉”的处境。
作者以平实而克制的笔触,揭示了保洁员群体被遮蔽的日常:她们每天工作8至16小时,收入仅两三千元,却支撑起城市对“整洁”的无限追求。她母亲的一生是无数普通劳动者的缩影——从矿场、工地到写字楼,始终在生存线上挣扎,用伤痕累累的双手为子女铺就求学之路。
母女通过记录彼此的人生,在理解与包容中重建信任。这种“不完美的和解”让人动容,也提醒我们:在宏大叙事之外,个体的挣扎与温情才是生活的底色。阅读这本书,或许会让我们更珍视身边的劳动者,也更清醒地直面生存的真相——无论身处何种位置,生命的重量皆在尘埃中闪光。
作者陈慧的前半生充满不幸:被送养、患病、离异。为了谋生,她在菜场摆摊18年,每天推着近两百斤重的杂货车往返家和小镇菜市场,摆摊之余通过写字排遣时光。跟随她笔下的故事,你仿佛置身于热闹的菜市场中,闻到了蔬菜的清香,听到了摊主的叫卖声,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生活气息。
作为菜场出身的陈慧,如果没有文字的加持,或许她会像其他在菜场售卖生活用品的平凡劳动者一样,维持着日复一日经营劳作的生活。而她一旦有了书写的欲望,在谋生之外,将日常所见化作真诚的记述,将一个个平凡生命的故事跃然纸上,最终在文字中得到了救赎。
现如今,陈慧虽然成了菜市场和网络上的“名人”,但她依然选择去做一个平凡的小摊贩,白天摆摊,夜里写作。正如她在后记中写道:“菜市场烟火气十足,是个热气腾腾的、有付出就有回报的好地方。我扎根于此间,勤勉地谋求生活的保障,也在此间小心地窥探人间万象,恭恭敬敬地记录着平凡人的温情或悲伤。”
《去有花的地方》是“菜场女作家”陈慧新作。45岁的陈慧,半生在小镇菜场摆摊谋生,却在中年毅然抛下安稳生活,跟随养蜂人踏上一场3000多公里的追花之旅。从江苏弶港的狂风暴雨,到山东徂徕山赶集的喧闹人潮;从辽宁瓦房店的玉米地与蜂场,到常河营田间观察各类昆虫。陈慧用脚步走过不同土地,既记录下养蜂人劳作的艰辛,也收藏了大自然馈赠的美好风光。
四个月后,陈慧离开了蜂场,重新回归到曾经的生活轨道,但对陈慧来说,这四个月的追花旅程,既是向庸常生活的温柔反叛,也是为她日后的生活积攒能量。正如她在书中写道:“人这一辈子,仿佛总有那么一刹,需要决然地出走。不为别的,只为生活,为感受,为拥抱那自然的静谧与无边广阔。”
陈慧透过养蜂这一职业,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看到了那些为追逐梦想而不懈努力的人们。她也像小蜜蜂和蜂农一样,把历经的辛苦“酿成”了隽永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