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划破夜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人民军队的诞生。这一壮举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也奠定了“八一”作为建军节的永恒符号。

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将8月1日定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瑞金叶坪红军广场举行了首次大规模纪念活动,阅兵式与分列式点燃了革命豪情。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纪念日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成为弘扬军队光辉历程、凝聚军民团结精神的重要节日。

值此八一建军节之际,我们精选9部经典著作,从历史深处的烽火硝烟到和平年代的英雄坚守,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革命先辈的热血豪情,领悟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密码,并致敬不同时代的英雄精神。
回望烽火征程:解码胜利之源
无论面对外敌入侵,还是天灾人祸,中国人民解放军都会第一时间冲到最前线,将百姓护在身后。全书以时间为脉络,梳理了1927年南昌起义至21世纪军事改革的历程,涵盖红军创建、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现代强军建设等阶段。通过剖析重大战役、战略决策和制度变革,展现解放军从传统武装向现代化军队转型的路径,结合土地革命、群众动员等实践经验,探讨政治建军、装备发展等议题,将历史事件与精神内核相融合,呈现军事力量演进的内在逻辑。
1927—1949年,一个又一个军史上的重要会议,作为奋斗的证言,作为信仰的烙印,作为前进的里程碑,铺就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经血雨腥风的苦难辉煌之路。书中依据权威军史著作与文献史料,梳理军史上的重要会议,并以此为线索回顾、思考解放军军史及其经验,从侧面论证、强调: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书中以1945年重庆谈判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时间主线,探讨国共双方在政治、军事及社会动员等维度的对比,分析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核心因素。全书共十三章,围绕战略决策、军队建设、民心动员等议题展开论述,通过史料梳理与理论阐释,强调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执政理念对战争走向的决定性影响。作者结合史论与细节叙事,从学术普及化视角解析解放战争关键节点,揭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逻辑。
重温红色经典:文学映照信仰
作家宋之的创作的一部报告文学集,全书通过实地探访长征路线、记录亲历者回忆等方式,系统梳理了红军长征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与精神遗产,收录了《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新生活——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之访问》等18篇代表性文章。书中将红军在长征路上的斗争与历史上这些地区的农民革命进行对比,既反映了历代劳动人民的革命意志,又凸显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斗争特点,被评价为中国早期报告文学佳作。
由当代著名作家李心田所著。小说讲述了少年潘冬子在战争的岁月里历经风雨,坚强地成长为一个红军小战士的故事。书中洋溢着崇高、乐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闪烁着理想和信念的光华。根据这部小说拍摄的同名彩色故事片,家喻户晓,影响过几代少年儿童。
建军大业
熊诚
马上阅读
作者熊诚建构了一条相对完整的故事线,将建军前的反革命政变的历史背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打响的正义之枪、井冈山的会师等串联起来,将清晰的历史逻辑展现在读者眼前。作者凭借自己的文学功底和电影人的独特视角,将青春热血、家国情怀和英雄精神通过文字传达出来,将读者拉回到那段峥嵘岁月之中。
致敬时代英雄:传承英烈精神
著名作家寒青经过多次深入采访、精心打磨的传记文学,讲述了平民英雄张富清尘封的鲜活故事,吸纳了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一些创作元素,通过特定的事件,写出了张富清“隐功埋名”不让家人知道的人性化生活细节,描绘了老英雄隐功埋名为人民的平凡而伟大、普通又崇高的人生故事,深度还原了张富清丰富的内心世界。
以摄影记者的视角,用图文形式记录了作者在30年间亲历的重大新闻事件:1998年中国南方大抗洪、1999烟台海难大营救、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入列海军等重大事件均收录其中,既有老照片的历史追忆,又有科技强军的崭新面貌,作者用相机和纸笔记录了中国军队的发展,致敬那些有血有肉的英雄们。
英雄精神,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最宝贵的精神,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尊重、了解和学习。书中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在一件件感人至深的故事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精神信仰的坚守,与不惧生死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