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恰值新春伊始,农事尚未繁忙,是人们在农闲时的重要庆祝节点。元宵佳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元宵,元宵的形状圆滚,寓意团圆,象征着家庭和睦、圆满。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热闹非凡的存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美好的情感寄托。在这个充满欢乐与温馨的节日里,除了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其挥毫泼墨,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诗歌,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对元宵节的美好遐想。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感受文人墨客笔下的元宵佳节。
《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写出了元宵夜花灯的华丽和繁多,如星辰般璀璨,似月光般皎洁,以及人们在灯下欢笑的场景。展现了初唐时期元宵节的热闹繁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繁荣昌盛和人们生活的安定祥和。
一首首经典诗词与春节、元宵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文化内涵紧密相连。从王安石笔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描绘的春节除旧迎新、阖家欢乐,到辛弃疾词里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展现的元宵灯火辉煌、热闹非凡,每一句诗词都是对节日最生动的写照。书中精心讲述诗词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仿若穿越时空,与古人一同守岁祈福、观灯赏月。
《元宵》
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
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
那里有闹红尘香车宝马?只不过送黄昏古木寒鸦。
诗也消乏,酒也消乏,冷落了春风,憔悴了梅花。
此曲兼有元曲的本色朴实和宋词婉约蕴藉的特色,语言简洁却表意深刻,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对时光变迁、世事沧桑的感慨。
古诗词也是打开传统节日大门的钥匙。书中不仅呈现诗词,还深入挖掘背后的博物知识,从节日习俗到天文地理,从人文历史到传统技艺,全方位展现传统佳节的丰富内涵。无论是想要提升诗词素养的学生,还是对传统文化满怀热忱的爱好者,都能在书中收获满满。它带领我们在诗词与佳节的交织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 。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描绘了元宵佳节满城花灯,热闹非凡的景象,同时也蕴含了词人自己的心境。在众人都沉醉于繁华热闹之时,“那人” 却孤独地坚守在灯火阑珊处,不随波逐流,这正是辛弃疾自身的写照。
辛弃疾,以其豪放不羁的笔触、深沉炽热的情感,为我们留下了诸多千古绝唱。这本鉴赏辞典精心收录辛弃疾的代表作品82篇,我们可以从书中窥见辛弃疾志在恢复,兴寄无端,沉郁豪放,从豪情到婉约,首首皆是千古绝唱。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通过今昔对比,写出物是人非的怅惘。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词人对往昔美好时光和故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因物是人非而产生的怅惘、痛苦之情。它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爱情词,更蕴含着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引发读者对人生变迁的思考。
书中精选了欧阳修的经典诗词作品,并对其生平进行梳理,带领你领略一代文坛领袖的作品魅力:从山水之乐中尽显悠然豁达;又从人间情思中道尽生活百态。书中从文学成就到人生感悟,全方位展现其乐观处世态度。阅读它,能让我们跟随欧阳修的脚步,感受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找到坚持与前行的勇气 。
《元宵》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将元宵夜的灯、月与人相互交融,展现出元宵佳节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以及珍惜良辰、及时行乐的豁达情怀。同时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安定繁荣,人们能够在节日中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
唐寅性格洒脱,不拘小节,对生活有着独特的感悟与细腻的观察。在史料、考证、诗画、社交等多重维度的印证下,一个因无奈而自由、因不得志而洒脱、因世俗羁绊而落拓不羁的风流才子跃然而显,他是那么的与众不同、那么的令人神往,无怪乎作者而言,唐伯虎是一个符号、代表着那个时代文人向往的自由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