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年,李子柒再次回到了大众的视野。她带着自己崭新的漆器视频宣布复出,一切如漆而至,如柒而至。李子柒的回归不仅带回了她标志性的田园生活美学,更赋予了非遗文化新的生命力。近日,在“2024微博焕新非遗·天府之夜”活动。她首次公开亮相,荣获“微博焕新非遗计划匠心守护大使”,并成立了“李子柒非遗工作站”。她以全新身份肩负起传播与保护非遗文化的新使命,让这些古老的技艺以焕然一新的姿态再次走入大众视野。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非遗文化正在重获活力,它不再只是历史的回声,而是通过当代审美和生活方式的融合,成为充满活力的文化符号。非遗的创新性发展,既延续了传统之美,又加入了创新之力,为时代注入独特的东方韵味与文化自信。
非遗文化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历史积淀与匠人智慧的结晶。李子柒的回归让更多人关注到非遗,如果我们想更深层次感知这些技艺,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图书来追溯这些技艺的起源,了解他们的文化意义与历史传承。本期精选非遗相关的电子书和有声书,从书中认识非遗的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感知传统之美、生活之美。
暌违三年多的时间,李子柒以三条全新视频回归,在喧嚣浮躁的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久违的心灵归属感。她做雕漆隐花,从割漆树开始,历时半年,才做好一扇漆门;她改建柴房,打造成森林衣帽间,用竹子搭房顶、铺地板,让原本废弃的小屋变成花海簇拥,抬头便是星空的梦中情屋;她做绒花,从养蚕开始,还将其与蜀锦结合,创作出了“绒花紫莲”。以下几本书将带你走进镜头外非遗的世界,进一步感受它们背后的故事。
中国的漆,从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从一只小小的漆碗,到今天的航天涂料,意义非凡。本书分为上古时期漆器、秦汉隋唐漆器、宋元明清漆器三个章节,详细讲述了漆器各个时期的历史故事。展现了漆器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巨大作用,描述了漆器的不同种类以及其装饰艺术的演变。依据出土的漆器文物来与历史相互印证,保证了本书的严谨性。
中国大漆,历经千年而光泽不变,凝聚自然馈赠与匠人精神,承载东方永恒之美。
书中详细记载了四川锦绣的辉煌历史,展现了古代蜀地锦绣文化的独特魅力。宋代,官方在成都设置了“茶马司锦院”和“转运司锦院”,专司蜀锦织造。从上贡锦到官告锦,从臣僚袄子锦到广西锦,每一种锦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书中不仅描述了锦院的织造工艺和品种,还揭示了其在政治、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锦绣文化,感受千年锦城的华美篇章。
从更宽广的文化视角理解绒花之美。绒花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它始于汉晋,发展于唐宋,极盛于明清,有着悠久的历史,书中以绒花的不同流派为切入点,重点展现了北京绒花的庄重大气、南京绒花的细腻精美、扬州绒花的婉约柔美,并辅以经典作品和代表性传承人的生动故事,彰显这项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时间未曾让绒花黯淡,反而赋予它更加璀璨的光辉。非遗绒花,不只是花,更是一种情感寄托,一段历史的传承,一份民族自豪的生动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的留存,更是以人为本、活态传承的文化精髓,深刻地体现了人类智慧、技艺、经验以及精神追求的结晶。在这些珍贵的遗产中,人的核心地位无可替代,每一项技艺、每一次实践、每一份情感,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灵魂,共同编织出一幅幅生动绚烂的文化图谱。接下来一同探寻非遗名录中那些独具魅力的手作传承。
皮影戏和木偶戏分别在2010和201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影戏是光影中的艺术,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在各大地域广泛流传,不同地域的皮影戏具有不同的特点。木偶戏又称傀儡戏,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质玩偶进行表演。书中详细介绍了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制作方法、发展历程、历史故事以及不同流派的风格特点。
以光影与木偶为载体,诉说着流转千年的中国故事。
南京云锦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服装自古便是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映照出身份的高低、权力的分野与礼仪的规范。它不仅是蔽体御寒的工具,更是一种隐秘的政治语言,从古代的礼服到朝服从祭祀场合的庄严到日常穿着的优雅,这段古代服装史既是礼制的坚守,也是文化流动的见证。
在服装的每一寸布料和色彩里,流淌着中国数千年的智慧与艺术之美。
剪纸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二者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工艺,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书中详细介绍了剪纸和年画的起源,以及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不同,我国民间剪纸和年画流派纷呈,风格各异,均呈现出其独到的地方特色。
汇聚着世代传承和民间智慧的剪纸和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的魅力和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