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在历史、科技、艺术、社会和经济等不同层面,为我们学习知识、获取灵感、提升审美等各个方面,带来了不同维度的体验与效用。本期为读者的推荐书籍中,既有中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风景名胜区,也兼顾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除了有关遗产的概念与分类介绍,还涉及各国遗产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方面的内容,敬请观看。
推荐理由:《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用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文字,为学界和公众搭建桥梁,深入考古现场,带你探访三星堆遗址和它的时代。
薛芃,2013年进入《三联生活周刊》工作,现为主任记者,主要从事文化艺术与考古领域报道。译著有《意大利壁画修复》。
艾江涛,《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专注于文化、文学领域的热点报道,关注乡土、手艺、文物。
内容简介:本书以三星堆遗址为出发点和核心,对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诸遗址进行了踏访和追寻,由此带领我们走进三星堆和它的时代。分上下两部分,上篇“美三星堆”以三星堆为轴,讲述与它有关的古蜀国神话传说、宝墩遗址和金沙遗址;下篇由三星堆延展至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对盘龙城、汉中、炭河里等遗址进行了采访书中汇集了记者的探访采编。为考古带来更多、更新的资料。
推荐理由:一本讲好和传播城墙故事的书,让读者在城墙中感受国家文化的流传与发展,让城墙遗产为人民享用,与现代城市文明交融,平安走向未来。
贺云翱,现任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历史系教授,《长江文化论丛》主编。参加或主持高邮神居山西汉广陵王刘胥夫人墓、明孝陵及明东陵寝园遗址及南京六朝帝王陵墓和城址等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郑孝清,现任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委委员,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出版有《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等书。
内容简介: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的标志,城墙又是一座城市的重要标志。中国城墙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城市规划、审美意识、建筑技术和国家财力的综合体现,为延续至今的中华文明提供独特的见证。本书是关于中国城墙研究的一本学术专著,专业机构与权威学者参与编撰确保了书稿的学术性和科学性。
推荐理由:在“文化中国”的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特别的意义。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人类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观照。
麻国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民委第二届决策咨询委员、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代表性著作有《家与中国社会结构》等。
朱伟,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内容简介:本书直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和实践在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与人类学的理论视角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纳入人类学理论体系下进行探讨、对话和反思,并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归纳,以及对现实的指导。
推荐理由: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对象的国内专门法,为全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综合服务机构。
内容简介:本书包括章总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法律责任等。本书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合理利用和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推荐理由:本书为你普及有趣有料的历史知识,为你科普一般人不知道的冷知识,颠覆一般人都知道的滥知识。
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神话妖怪学。出版专著《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等。
内容简介:全书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述了先秦及秦汉时期的有字文物,主要包括甲骨、青铜器、简牍、帛书、汉画像石、陶器、玉器、金银器等。而其中最具时代特色的,包括商周的甲骨和青铜器、战国、秦汉的简牍和帛书,以及汉画像砖石,本书所选取的34种文物主要出自这五类。
推荐理由:通过这本书,你可以了解城墙的历史、发展和对现代的启示,并通过城墙,了解这些地域的历史特色。
贺云翱,现任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历史系教授,《长江文化论丛》主编。参加或主持高邮神居山西汉广陵王刘胥夫人墓、明孝陵及明东陵寝园遗址及南京六朝帝王陵墓和城址等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郑孝清,现任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委委员,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出版有《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等书。
内容简介:本书聚焦于城墙学研究、城墙考古、城墙历史、城墙铭文、城墙保护、城墙利用、城墙民俗等有关城墙的各个方面,包括北宋东京城顺天门城墙、韩国汉阳都城南山会贤地区、斯里兰卡加勒古堡及其防御工事遗产等多个地点的城墙介绍和考古,内容专业、丰富,涉及范围广泛。
推荐理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靠传承,也靠传播,这本书唤起群众力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大家所共享、共爱、共同保护。
杨红,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研究员,公共文化与创意设计系主任,遗产展示传播研究中心负责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交互媒体研究所核心成员。研究方向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展示与数字化保存。
内容简介:悠久的物质文化遗产给媒体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丰富资源,也通过无所不在的新媒体,得到了从没有过的传播,流传久远的文化遗产也因此逐步进入了生活。通过本书,可以搭建遗产保护、媒体传播、社会教育等相关学科领域互动交流的平台,共同探讨增强遗产传播力的新思路和新路径。
推荐理由:这本书完美结合建筑与旅游、知识性和趣味性、功能性和鉴赏性,比一般建筑书更具有导读性,比一般旅游书更有深度,带你开启一段不一样的深度旅游。  
宫灵娟,建筑室内设计师,湖南省亚泰嘉园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宫灵娟工作室首席设计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了多篇论文,潜心研究古典园林之美多年。
内容简介:本书精选全国最具价值和特色的古镇、古村、古民居、古代建筑群,以当地的建筑元素为主体,进行功能性、历史性、溯源性的解读,深入浅出的解读,让大家通过对当地建筑的了解,更能深刻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地貌,领略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故事。
明孝陵
向阳鸣
马上阅读
推荐理由:走近明孝陵,体味皇陵建筑的艺术美感,感受那段历史的浮沉与变迁。
向阳鸣,以史料为依据,记述明孝陵的变迁;以礼制为线索,剖析明孝陵的世事。
内容简介: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本书系统介绍了墓主朱元璋、兴建孝陵、孝陵规制、建筑布局、建筑序列、建筑艺术等。
推荐理由:一幅饱含国与家、历史与现实、人文与自然等丰富元素的大运河时代画卷在书中徐徐展开。
沙勇,南京邮电大学教授、人口与社会学院院长、人口研究院院长、大运河研究中心主任。出版专著五部,在权威报刊发表理论文章和学术论文五十余篇。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二、三等奖。
内容简介:大运河沿岸的匠人们,有面塑手艺人,有木版年画传承人,有拉洋片传承人,他们如何传承着这些文化?本书带你一一探索。书中视域广阔、内涵丰富,既从宏观角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对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实践进行系统研究,也从微观视角对大运河文化发展亲历者的集体记忆进行精彩呈现。
推荐理由:本书带你聚焦《考工记》中的科技名物历史,带你了解科技史的发展和变迁,观察物质文化海洋中的大千世界。
闻人军,原加州州立大学斐斯诺分校理学院副教授,现任美国加州BRAEMAC CA研发部高级工程师。
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关于《考工记》及其他名物的考证合集,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在上编《考工编》中,作者对《考工记》成书年代、版本源流、流体力学知识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诠释和考辨;在中编《司南编》中,作者对古籍中出现的“司南”进行考辨,对于不同文献中的“司南”一物加以廓清,有立表之“司南”与指南针之“司南”,并对后者进行了复原;在下编《杂学编》中,涉及度量衡、里亩制、脱盐技术等科技史方面的研究。
推荐理由:镜子,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镜子的历史,就是一部古人日常生活的历史。打开这本书,于镜中见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缩影。
霍宏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学,著有《古钱极品》,合著《洛阳两汉彩画》《洛阳钱币发现与研究》等。
内容简介:镜子是人们从古到今都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人们以其照容,还赋予它很多象征意义。本书截取了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历程中的片段。通过古人铸造和使用铜镜、收藏和鉴赏铜镜的细节,不仅为大家介绍了铜镜精美绝伦的外观,还对与之相关的人和历史进行了剖析,展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推荐理由:书中完整讲述故宫600年,带你探究故宫建筑的玄妙,剖析故宫藏品的奥秘,解读宫墙之地的是非,揭秘人性和规律。
阎崇年,著名历史学家,现任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北京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名誉馆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内容简介: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将明清600多年历史从头细细捋来,分别讲述明代故宫、清代故宫、民国故宫和新中国故宫四个时期的历史,再现了故宫整六百年的风云变幻。并配图详解100余座宫殿建筑,追溯30余件国宝背后的渊源,重现500多位人物的风云往事,解开朝代更替兴衰的终极密码。
推荐理由:这是一本专家精心撰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读本,为你呈上一场中国传统文化技艺的豪华盛宴,带你领略中华民族悠久辉煌的非遗艺术。
宋兆麟,著名民俗学家、民族考古学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首席顾问,古代造像专家。出版有《中国原始社会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等专著。
内容简介: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中包含二十四节气的科普知识,对每个节气的所处时间及气候特征、古代文献、相关民俗及农事活动等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让读者能更好地明白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及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
推荐理由:世界文化遗产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内涵,阅读本书,重温历史,重走文明之路。
高山云,本名吕烈丹,考古学者,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从事史前考古、农业起源、史前自然环境变化、文化遗产管理和博物馆学方面的科研教学工作。著有《稻作与史前文化演变》《中国博物馆:权力、政体和认同》等。
内容简介:作者亲身游历了51个世界文化遗产地点,展示了他们的自然人文景观,作者介绍了书中每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考古发现和人文内涵,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贴心地提供了游览参观信息和注意事项,以及该地区的风土人情,还对文物的保育和开发利用提出了自己的反思和见解。本书是旅游家出行前的功课、出行时的指南和出行后的回忆。
推荐理由:这本书让你对工业遗产有基本的认知,同时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实践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严鹏,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现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副教授,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工业文化研究》主编。长期从事工业经济、企业史、工业文化研究。
陈文佳,福建福州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现为福建省福州市第二中学教师,从事工业文化教育研究并设相关课程。
内容简介:本书利用工业文化的新理论,引申出工业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作为深化研究与利用工业遗产的整合性框架。本书从集体记忆着手,论述工业文化遗产的形成机制,指出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生成过程是复杂而多元的。本书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性,在案例上具有丰富性,适合广大读者了解与认识工业遗产,也适合作为相关政策与保护利用活动的参考依据。
推荐理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翻开这本书,了解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20年的发展情况。
徐锦江,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城市文化、大众传播。研究专长:路史研究、流言研究。
毕旭玲,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民俗与非遗研究中心秘书长,长期从事民俗与非遗研究。
内容简介:本书以“新环境·新挑战·新机遇”为主题,总结了2020年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的“线上、出圈、文旅融合、文创、长三角、扶贫”六大关键词,提出要重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视非遗在建构新发展格局中的价值以及非遗在建构文化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功能。
推荐理由:晋剧、晋中秧歌、小花戏、太原锣鼓、九曲黄河灯、牛郎织女......晋中的民俗与文化,在书中被详细记述。
贾利涛,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人类学、民间文学、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文化。已出版《五缘民俗学》等书。 
内容简介:本书以晋中个案为田野调查重点,从村落民俗、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社火、民间传说等方面选取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予以重点分析。书中以点带面,以小见大,既有对民俗事象的考证,又有理论观点,在乡村复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整体视野下,对由这些具体案例所引申的问题进行了富有学术性和建设性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