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掌阅精选全新推出节气书单,带领读者感受带你感受北京citywalk的韵味,在阅读中带领读者体会北京古城的浪漫,沉浸式感受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在立秋来临之际,让我们共同去北京一起citywalk一下吧!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开始。正值“立秋”来临之际,北京的秋天,似乎为这座京城加上了一层滤镜,立秋的凉爽加上红墙金叶,正适合约上三五好友一起citywalk一下,沉浸式感受这座京城的秋季浪漫。

“今天,你citywalk了吗?”
旅游,似乎成为当代年轻人放松压力的方式。但“特种兵式”打卡无疑是雪上加霜,而“citywalk”意为“城市漫步”,采取一种温和的方式,漫无目的的在城市中游走。在北京中轴线citywalk是立秋之际独一无二的选择,老舍曾说:“北平之秋便是天堂”,这个秋天,来北京中轴线走一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哦。

目前,北京中轴线已成为中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梁思成曾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北京中轴线是一套完整的故事体系,通过中轴线,能够了解中国人如何通过建筑规划来表达对文化象征,民俗风情和生活空间的认识。下面我们先通过两本书来了解一下中轴线吧。
《带你看北京中轴线》用翻页图画书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北京中轴线是如何形成的,对这座京城有何意义。它梳理首都古今变迁,展现北京中轴线伟大建筑的气势恢宏,以及建筑背后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700多年前,忽必烈把都城定在元大都——北京,并以积水潭东北岸的一点为中心,由该点向南形成中轴线,确立宫城位置,开始建设。北京中轴线的建立与发展清晰地表达了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的延续。书中用雄厚优雅的文笔撰写出中国固有之文化制度的存继与传承。

领略完整体的北京中轴线,了解老北京城历史的渊源与背后的文化底蕴故事。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到各个景点,在阅读中沉浸式体验一下不同地点建筑的独特风情吧。

首先从北京中轴线最北端出发,是充满烟火气的的钟鼓楼。钟楼、鼓楼相距百米,相对而立,相视而鸣,作为明清两代北京城的报时中心,击鼓鸣钟,开启了一座城市的作与息。而今,钟鼓楼作为北京中轴线北端的著名古建,成为北京中轴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这些古迹,也就了解了历史的不同侧面。如果你想知道更多钟鼓楼的前世今生,不妨读一读《北京古迹史话》。
在书中,窦欣平以史学家的视角,以散文的笔法,讲述了故宫、景山、颐和园、圆明园、天坛等近二十处北京重要古迹的前世今生。带你重回历史的现场,体会古迹中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继续往南来到了什刹海,这里是北京中轴线与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唯一相交的点位,这里有被称为“北京中轴线第一桥”万宁桥。“什刹海”名字的由来背后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在《老北京的传说》书中便提到了什刹海的由来。
书中提到了什刹海的由来,以“沈万三”与明朝皇帝朱棣的故事为出发点,以朴实无华的文字撰写出什刹海背后的故事,带领读者了解北京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

接下来来到故宫,也称为紫禁城,其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目前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具有将近600年的历史,见证了明清24位皇帝的起居生活。史学大家阎崇年在去过故宫1000多次以后,写出了《故宫六百年:纪念版》,完整讲述了发生在故宫600年的历史故事。
书中以时间为线索,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出明清600多年的历史渊源,分别讲述明代故宫、清代故宫、民国故宫和新中国故宫四个时期的历史,讲述发生在故宫的开创与鼎盛,了解背后的皇宫故事。

继续向南走,这一站是现代中国人民都具有深刻情感的天安门,最初名为“承天门”,天安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是见证这个古老城市历史的活化石。

《这里是北京,这才是北京》一书中提到了“来到天安门,最重要的应是登上城楼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眼光掠过长安街,就是天安门广场,每个清晨,太阳的第一道光芒从天安门广场可见的地平线隐隐露出,整齐划一的国旗班就已经站在旗杆下,随着国歌的奏响缓缓拉动绳索,护送国旗慢慢升起。”
现代前卫的建筑仿佛有了呼吸,蒸腾出股股繁华的热气。一声声叫卖,一段段往事,流淌在曲径通幽的小巷里。用诙谐有趣的语言讲述出天安门的场景,用图文并茂形式讲北京的美景和美食,还穿插美景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趣事,是来北京旅游不可多得的全书。

继续朝南漫步来到了正阳门,俗称前门,是北京内城的正门,主要包括箭楼与城楼两处建筑,明清时期,正阳门是封建王帝出入京城的专用御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位置特殊,已不再有“国门”的功用,但标志性作用还是非常明显。关于前门的传说最多的就是这一句“前门楼子九丈九”。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前门楼子有九丈九高吗?这本书中将会给你答案。
书中介绍了老北京各处的城门楼牌,并详细介绍了为何“前门楼子九丈九”,除了本身的高度以外,还有其背后建设的小故事。用轻松朴实的语言讲述老北京的前尘往事,让读者能够愉悦身心的同时也能对老北京有清晰地了解。

下一站来到了天坛和先农坛,天坛,原名“天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古”的场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来到天坛,还可以体验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肖复兴笔下的天坛不仅绘画出了建筑的恢弘,更是用文字描绘出了天坛底下形形色色的人与生活。
肖复兴用自己在天坛写生的机会,贴近和记录人们的生活,以朴实真诚的文字,写下了北京生活的剪影——老北京人对悠长岁月的回忆和年轻一代对生活的苦恼与愉悦,也有对天坛维护的保安、环卫工的日常,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对于生活的劲头,让古老的天坛有了新生的力量。

一路漫行至中轴线最南端,我们便来到了北京老城外城的正南门——永定门。永定门是外城最大、最重要的一座城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20世纪50年代,为了缓解交通压力被拆除。我们现在看到的永定门是2005年严格遵循中国文物保护原则重建完成的。重建后的永定门不仅展现出中国古代城楼建筑的传统形式,也有着高耸挺拔、庄重雄伟的建筑之美。从哪里更能欣赏到它的美?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一书中分享了游览的秘诀:“你可以从西边看到永定门最美丽完整的画面。宽阔的护城河边,芦苇蓬松,垂柳婆娑。城楼和弧形瓮城带有雉堞的墙,在碧空之下形成黑暗的剪影。”如果你还想继续游览更多城门,不如来读一读这本介绍北京城墙与城门的里程碑式著作。
这是瑞典艺术史家喜仁龙在北京实地考察的心血之作。他仔细勘测丈量每一座城楼的尺寸,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细节图。这部作品也深深震撼了历史地理学大师侯仁之先生,于是侯仁之先生将这本书引荐回国。我们便得以此体悟古老遗存中蕴含的历史韵味。

走到这里,我们的北京中轴线citywalk之旅就结束啦!
北京中轴线既是北京的空间之轴,更是文化之轴。北京中轴线申遗唤起了老百姓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向世界展示了东方独有的文化魅力,让我们共同去保护中华文明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