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首页
我的书架
全部
影视戏剧
摄影
设计
美术与书法
理论与赏鉴
中国历代钱币
华东师大博物馆
本书为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藏品丛书第一册,内容主要介绍华东师范大学古钱币博物馆独一无二的珍贵馆藏。本书是这批珍贵馆藏的第一次正式亮相。通过华东师范大学钱币馆藏的介绍,体现中国古代钱币发展的脉络和历史的演进。
爵士乐宝典:即兴、编曲、乐曲大全
马克·列文
《爵士乐宝典》一书由美国著名爵士钢琴家马克·列文著,他从70年代开始就已活跃于美国主流音乐 界,与多位爵士乐坛大师级乐手同台演出,拥有极为丰富的演出和教学经验,这也成为他写作本书的深厚基础。本书从爵士乐基本的乐理讲起,逐渐涉及到和声、编曲等程度较高的内容。本书写作风格简洁而朴实,以浅显的语言为读者介绍相对专业的内容。同时全书配以近千个选自爵士乐唱片片断的谱例,向读者展示如何将纸面上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的演奏。本书不仅介绍了体系完整的乐理理论,还包括大量具体的练习方法。同时,书中完整例举了爵士乐手 应该学习掌握的数百首乐曲曲名,以及上百张应该学习的爵士乐唱片。书中还见缝插针介绍了爵士乐的一些历史和轶事趣闻。全书洋洋洒洒近500页的篇幅,因此真可以算作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爵士乐宝典”。本书90年代初在美国出版,立即成为各专业音乐院校的通用教材,同时受到爵士乐专业领域内人士的高度评价。
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全8卷)
乔晓光
《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项目为中央美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前后历时十五年之久不间断地进行田野考察研究工作,记录整理的抢救性档案成果。 全书共计8卷本,首次收录了藏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的调查文本,共计200多万字,近万幅图片,向我们展示了少数民族文化和剪纸艺术的多样性。
小顾聊绘画:一场西方艺术脱口秀(全2册)
顾爷
本套装书包括《小顾聊绘画·壹》《小顾聊绘画·贰》全2册。艺术没有那么高不可攀! 一场西方艺术脱口秀,零压力无门槛,带你轻松了解艺术家! 《小顾聊绘画·壹》脱胎自作者在微博上发布的“小顾聊绘画”系列长微博,顾爷以一个艺术爱好者的身份,用一种新型的解读形式向读者讲述9位世界艺术家的生平故事:充满戏剧性的男神卡拉瓦乔,艺术“新东方”创办人伦勃朗,站在风口浪尖的奇才透纳,大器晚成为爱而殇的康斯太布尔,一画画就挪不动地方的莫奈,没有乳房就不会画画的雷诺阿,命苦如中药命硬如钻石的凡·高,舞女控德加,还有苹果男塞尚。 艺术家还是那些熟悉的艺术家,他们的人生也还是他们的人生,只是一切因为顾爷的闲聊而变得生动可爱,妙趣横生。 《小顾聊绘画·贰》中顾爷继续以艺术爱好者的身份,鲜活有趣接地气地带领读者游览7位著名艺术家的人生长廊,寻找大师作品中的“烟火气”。 传奇人物丢勒,叛逆分子库尔贝,谜男子弗美尔,金色画家克利姆特,怪才少年席勒,万人迷马奈,还有被“男神”们包围的女子莫里索。 一本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的艺术故事集,一场酣畅淋漓的艺术“脱口秀”,让你分分钟爱上艺术!
中国艺术史:第一卷
陈滞冬
艺术史研究学者、画家、书法家、收藏家陈滞冬先生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他耗时多年创作的《中国艺术史》系列丛书立足于摆脱西方中心主义下的历史观,以中国人的视角重新阐释中国艺术的漫长发展历程,并分享最新学术成果及相关考古发现。 全书上迄中华先民时期,下至二十世纪初期,涵盖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等艺术类别,同时重点讨论艺术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创作思想和人文价值。可以说《中国艺术史》系列丛书既是一部全面的中国艺术通史,也是一部中国思想史。 《中国艺术史 第一卷》(先秦至汉末) 本卷展现了从史前时期至公元二世纪末期,东亚大陆内部文明是如何融合、震荡,最终形成中华文化主流。包括: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商周时代特有的青铜与玉器,以及文字的诞生:契刻、铸造与手写;代表书法艺术的形成——秦汉之际的篆隶之变;绘画与绘画性的觉醒——汉代造型艺术中的线条,等精彩内容。
中国历代流行服饰
吴鸿宇
历代服饰体系庞大繁复,想要逐一了解太难太累。作者抽丝剥茧,梳理出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流行服饰,那您快速了解各朝代服饰特征与演变。从先秦两汉一直到宋元明清共分七章,以服饰相关的文物壁画为主要依据,涉及的古籍文字为辅助材料进行考证,采用贴合时代的工艺及材料还原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占主流的历代衣装,并选择模特团队穿戴拍摄实际还原效果图及服饰层次示意图等。 为增强代入感,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屈原、李清照等历史知名人物及所涉及的场景作为引子,从相关的文物、壁画等素材入手,介绍当时的社会环境、工艺技术对服饰的影响,展示、还原出服饰结构示意图及实物样式。每章的后半部分还会提供模特团队穿着以上衣物时的层次示意图,尽可能直观还原出古人实际穿着效果。
中国艺术史(第2卷)
陈滞冬
艺术史研究学者、画家、书法家、收藏家陈滞冬先生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他耗时多年创作的《中国艺术史》系列丛书立足于摆脱西方中心主义下的历史观,以中国人的视角重新阐释中国艺术的漫长发展历程,并分享最新学术成果及相关考古发现。 全书上迄中华先民时期,下至19世纪上半叶,涵盖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等艺术类别,同时重点讨论艺术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创作思想和人文价值。可以说《中国艺术史》系列丛书既是一部全面的中国艺术通史,也是一部中国思想史。 《中国艺术史 第二卷》(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至两宋)本卷展现公元三世纪至十三世纪,中国艺术在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领域的发展历程,同时关注不同时代的社会变迁,探究艺术作品背后的社会思想及人文价值。
二王以外:清代碑学的历史思考
薛龙春
书名取自晚清金石学家叶昌炽“二王之外有书,斯可与论书”,此话被后人看作“碑学”与“帖学”分庭抗礼的标志性宣言。作者通过对碑学历史反思性的研究,深度梳理了清代“碑学”的脉络、旨趣与实践。 清初以来,随着金石学的兴起,从汉隶到楷书的石刻文字书体(铭石书),被视为古代书法学习的新资源,进入学者、书家等文化精英的视野,甚至成为经典。包世臣、康有为的鼓噪下,用“碑学”来笼统地指称石刻书迹的学习,风气渐盛,并与“帖学”对举。而“碑学”的含义涉及书体的演变,书法观念、趣味的异同等等,长期以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鲍德里亚的艺术哲学
万书元
本书主要由鲍德里亚艺术哲学的逻辑、鲍德里亚的艺术观、鲍德里亚的空间哲学和鲍德里亚的艺术批评四个部分构成。 作者在厘清鲍德里亚的艺术哲学与他的社会、政治以及文化理论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鲍德里亚艺术哲学和空间美学的内涵,及其艺术批评的独特风格。 书中将主要呈现鲍德里亚怎样受诺斯替主义和摩尼教影响,以“过剩”概念为核心建构自己的艺术哲学理论,从审美形式的角度恢复艺术的本相,在铲除一切现存的艺术理论(与过剩现状)的前提下,恢复艺术固有的本真性、原始性、象征性(仪式感)和诱惑力(秘密与挑战);此外,本书将鲍德里亚对沃霍尔、克鲁格和鲍伊三位艺术家的批评纳入论述范围,展现鲍德里亚在找回艺术本有的那种引领时代的前卫性和介入生活、洞悉社会的批判力量方面的努力。
女士藏书票
诺娜·拉布谢尔
《女士藏书票》出版于1895年,是研究西方女士藏书票的最早专著,也是西方藏书票研究的经典之作,作为收藏家和书迷的指南手册,它体现了欧洲藏书票收藏和研究黄金时期的成果。诺娜·拉布谢尔在书中追溯了女性藏书票的历史,介绍了那些尤为引人关注的藏书票,既涵盖知名藏书家的趣味,又彰显藏书票独特的设计美学。 书中列出了由许多知名藏书家提供的17世纪和18世纪女士藏书票清单,大部分藏书票附有藏书者的姓名和年份。除介绍英国17、18世纪有日期和无日期的女士藏书票,本书还介绍了女书迷、女性纹章、当代设计师的女士藏书票、女设计师、女士藏书票上的格言、外国女士藏书票、联合藏书票等,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和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