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首页
我的书架
全部
东方哲学
西方哲学
马哲
哲学启蒙
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
任传华
本书稿内容基本包括了普通大众读者易于理解和掌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知识,从各个章节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历史特点等基本内容,语言简单,且每章加有重要补充等部分。
从世界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心理思想的历史回眸与当代评析
钱革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心理思想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若干重要概念,包括心理思想、心理学、心理科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思想、马克思主义心理学进行辨析,并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然后重点探讨了本研究两条线索的缘起。本书为国内第一本将主要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思想和主要作为学术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统合起来进行全面分析探讨的学术专著。
21世纪再读资本论
邱海平
可以说《资本论》是影响全球人数极多的著作之一。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资本论》,但却未必读过。这是因为篇幅宏大的三卷本《资本论》博大精深,要想透彻通读,绝非易事。为此,我们邀请我国知名的《资本论》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邱海平教授,为我们编写了这本《21世纪再读资本论》,以期使普通读者通过这本书,了解《资本论》的内容,掌握《资本论》的精髓,透彻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 1部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和创作《资论本》的过程,同时介绍了《资本论》的逻辑结构和所采用的方法论、所体现的哲学观与历史观。第 2部分到第四部分则分别介绍了《资本论》三卷本的主要内容,系统梳理了《资本论》的内容体系。 本书不仅能够帮助读者熟悉《资本论》这本巨著,更能够帮助读者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了解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念,能够客观看待新世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这也正是本书的出版目的。本书适合所有对经济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从古典共和主义到共产主义:马克思早期政治批判研究(1839-1843)
朱学平
本著力图在深入考察背景与文本的基础上,对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发展做一全面系统的梳理。作者以文本为中心,将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博士论文》时期、《莱茵报》时期、克罗茨纳赫时期和《德法年鉴》时期,逐一进行考察。作者通过分析指明,早年马克思政治观念经历了一个从《莱茵报》时期的卢格路向的古典共和主义,到克罗茨纳赫时期的民主社会主义,很终在《德法年鉴》时期转向发展历程,并对这种发展的内在逻辑做出了深度揭示。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导读
荣鑫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导读》共三章,分别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写作原因”、“《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主要内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发表的重大意义”。《<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导读》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写作背景和内容结构为切入点,引领读者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研读,利于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也有助于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缺陷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样学
孙熙国
本丛书收录了从马克思高中毕业撰写的三篇作文到恩格斯晚年撰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代表性著述余篇。这篇著作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各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靠前运动专业博士生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的必学书目。丛书作者对这余篇著作的研究状况和研究内容的梳理、概括结,基本上反映了北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课程的主要内容,展现了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本情况,是北大博士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学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个缩影。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成果体现了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学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本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可以“这样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这样学”。
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新读
崔友平
本书是《资本论》研究专家、曾任中央编译局“马工程”建设和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的崔友平对《资本论》简明而深刻的解读,通过讲述马克思的生平事迹和创作的历程,从经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资本论》在当下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生动还原了《资本论》诞生的“前世今生”。特别是将《资本论》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政治经济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比较,进一步阐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把握经济世界的方式:〈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新读
韩喜平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总的导言”,文字简短,但内涵丰富,特别在方上。普遍认为,《导言》在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中的地位的可以与《资本论》相媲美!正是借于《导言》和《大纲》,《资本论》才得以完成它的创作。《导言》很好详细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深刻揭示了社会生产过程的内在联系和客观关系,本书从写作背景、政治经济学对象与经济关系、经济关系总体及方法探索这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导言》在当代的理论价值与历史意义,对于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重要的方启示。
中西哲学与马克思哲学对话
赵敦华
是针对现象学的口号“回到事物本身”而提出的。这里的“本源”是一个复合词,包括“根本”和“起源”两层意思。思想世界的根本是它的构成要素——文本。文本既有思想的内涵,又是思想的载体,“回到思想的本源”,就是要不断地解读经典,讨论经典,传播经典。但文本起源于文本之外的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人的世界,人性和人所生活的环境和他们所创造的文化。“回到思想的本源”,就是要回归到人性的起源和发展的那个进化过程,反思我们现在所处的思想世界的“原点”,从那里开始追寻文化传统之根和自我意识之源。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马克思哲学:正本清源;西方哲学:推本溯源;中国哲学:返本开新。
寸印繁星:中共早期出版业纪实
杨绣丽
上海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阵地。本书用文学史实的手法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工作者在上海从事翻译、出版等工作,生动讲述了中共早期出版业的起源。本书记录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的问世,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的《新青年》,李达主编的《共产党月刊》,中共第一份中央机关刊物《向导》,以及《劳动界》《妇女声》《前锋》《先驱》《中国青年》等报刊出版物的创办过程。 作者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资料,从出版业入手,深入拓展到陈独秀、鲁迅、李大钊、陈望道、李达、李汉俊、王会悟、蔡和森、瞿秋白等重要革命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把人物、性格、形象、命运和事件、场景融合一起,可读性强。